2009/01/01
文:蔡東豪
一個月前電台拍檔劉少坤在節目介紹一篇文章,文章部分內容震撼至令我墮入其中,一直思考著,我把所想的整理後介紹給讀者。這篇文章是麥堅時企管顧問Gordon Orr在《麥堅時季刊》撰寫的《Seven Ways China Might Surprise in 2009》,其中一個預言是中國政府宣佈2020年全國一半車輛用電池發動,並立即投放數以百億元做電動車科研。這個預言大膽至極,不要說全國一半車輛,即使只是一成也有機會改變中國以至全球政治、經濟、環保等領域。
電動車是汽車工業的烏托邦,幾十年來不斷有人研究,但成果一直欠奉,至今仍未有汽車生產商能推出價廉物美的電動車。大家可想像到,製造汽車是複雜和需要龐大投資的工業,由外行人去推動電動車發展,成功機會微乎其微,但由汽車業自行推動卻出現矛盾︰假如電動車真的普及起來,現有燃油車相關資產可能一文不值,即「倒自己米」,因此汽車業界對電動車發展一直以來的態度是愛理不理,一方面做些少功夫應酬環保分子,另一方面確保電動車停留於實驗階段。
全球汽車業現陷於危機,主因除了經濟不景和油價波動,最重要是生產商態度傲慢,漠視消費者對汽車要求的轉變,只顧製造耗油量大的車輛,碰上油價急升和環保意識抬頭,令生產出來的汽車跟市場脫節。面對危機,汽車生產商醒覺到發展電動車是刻不容緩。
汽車業在發展中國家處於起步階段,所背負的燃油車包袱較輕,繞過發達國家燃油車發展路途,把資源專注於發展電動車,既合理又配合時勢。有一個科技詞語形容這類跳級式發展,叫Leap frogging,意思是後進參與者繞過現有較落後、較昂貴、效率偏低技術,直接跳向最新技術。最明顯例子是發展中國家電訊市場沒走過固網電話之路,一步就跳進流動電話階段。
發展中國家的汽車業,論規模,中國最龐大,她的燃油車包袱其實不輕。可是細看之下,這個包袱不只單由中國背負。中國汽車業已有二十多年歷史,行業由中外合資企業壟斷,所說的中外合資,一直以來生產技術由外方提供,中方只配合技術以外範疇。這些年來外方一直不願意轉移核心技術到合資企業,中國汽車業實在由外資汽車企業控制著。近年中資企業頻頻走出去收購外國破產車廠,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生產技術。因此,中國汽車業所受到的打擊,短期經濟損失有外資企業分擔,長期經濟果實卻可獨自享用。
中國是全球最大石油入口國之一,對石油需求將不斷上升。近年中國不惜老遠跑到非洲、中亞等地開拓石油資源,無非是不想過於依賴傳統石油出產國。可是,在蘇丹、尼日利亞等政權不穩國家進行石油工程,中國一直負上間接幫助暴政罪名,不停受發達國家道德衞士批評;一心只想開拓石油來源,卻惹來滿城風雨,中國有苦自己知。石油政治已成為所有國家領導層最煩惱課題。假如發展電動車可大幅減低對石油入口的依賴,又可避免犯上政冶不正確罪名,對國家領導人來說是美妙音樂。
香港政府推行政策面對最大的阻力來自財閥,由財閥組成的利益集團經過幾十年千錘百煉,已成為一頭猛獸。由港英到特區政府,施政單位或是默許、或是出手一起幹、或是委屈至「眼淚在心裏流」,跟財閥關係已到了難捨難分境界。相反中國政府推行政策,特別是環保這類牽涉龐大商業利益的政策,不時顯出無後顧之憂的決心,出手乾淨利落。全力推動電動車發展,中國將一躍成為全球環保道德霸主。
麥堅時的預言是2020年中國一半車輛是電動車。從零開始,這目標看似遙遠,但有誰敢質疑中國下定決心後的一股力量?問題是中國政府是否願意這樣做。政治上,中國可減低對石油依賴,提高國家穩定性;經濟上,損失有數得計,受重創的大都是中外合資車廠,現在鼓勵企業提早轉型,長遠未必是壞事;環保上,推動電動車是無可置疑的趨勢。當其他國家左顧右盼,得個講字的時候,今年中國率先向全球宣佈,將不惜代價Do The Right Thing,全國支持電動車工業。我期待這一天來臨,這真正是中國人的光榮。
究竟電動車的目標數量是一半或一成已不重要,這宣佈將影響全世界。有一間香港上市公司身處這驚天動地轉變中,下星期介紹。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