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
那個晚上,匯豐控股ADR美國預託證券報價,給兩大投行先後落井下石後下跌到52元,無線24小時滾動新聞台花了畫面左側一直標示這新聞標題。是豎排,不是慣常畫面底部流動着的新聞事件,且一直不動如山,看得不清楚的話,還以為又有甚麼大事件發生了。
我對著那匯豐52元幾個字望了一陣子,忽然對美國出錢出力保住經營不善的三大車行,有了感性的體會。那是美國人的情意結。
匯控也一樣,不但是很多股民股評人的愛股,那種愛已超越了每年派息豐厚的考量,每次5號仔股價跌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有散戶用血肉長城的姿態對抗大戶及大勢;一次又一次這樣的行為,我總覺得,那不止出於溝淡成本價及趁機撈底的動機,其中多少有打抱不平,不服氣我們港人的大笨象受傷。
倘若今天要做一個信心指數調查,我猜,不論是消費、經濟前瞻、生活保障、世界和平甚至婚姻遠景,數據會顯示很多人都處於迷惘的狀態。一場金融海嘯吹散了對制度主義秩序的信念,沒有甚麼可信的;唯有套住了不少人的匯控,我周遭的人都抱著樂觀的看法,無比的信心,無怨的等待。
大笨象幾乎等如英國的大笨鐘,保育分子的天星碼頭,不能倒,不會倒。與股票本不該談感情,而情意結濃到這樣,對伴侶的愛情怕也沒有這份信任,堪稱香港奇蹟之一。把這信念挪用在生活上,視一切困難低谷挫折為大笨象,擁抱匯豐精神,高低無礙,忽然懂得不爭朝夕,還有甚麼可擔憂恐懼的?恐懼會令人踩人踩出惡性循環,正如羅斯福總統就職演說的名言:「唯一值得恐懼的事情就是恐懼。」
Wednesday, January 28, 2009
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解读奥巴马能源新政 (二)
三,超导电网和智能电网再造美国能源产业革命的透视
1,今天可以将美国送达到世界经济制高点的产业就是能源产业
目前,能源流动至少有四个流程:开采、运输、加工、销售和使用;电力产业也包括四个流程,即: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和服务,整合这个集合的过程就是改造人类能源体系的过程。我认为,从发电而言就是人类用技术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氢能和生物质能等重新整合的问题;从输电而言就是人类将用新材料和智能电网改进输电损耗的问题,如果美国电网每年输电损耗近千亿美元,营造一个新电网需要一万亿美元,相当于用美国十年的损耗就解决了电网营建问题,那么美国肯定就会选择营建这个新网络;从供电、用电而言就是如何解决分布式能源管理和智能电网管理效益最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奥巴马政府解决了,美国将跨入新的历史,解决了部分也将为美国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倘若不去解决美国就必须面对持久的危机。
我一直强调说,如果说IT是上下游产业链巨大的产业,那么比它产业链还大的产业就是能源;如果说IT产业昨天曾经将美国送达全球力量的顶峰,那么今天可以将美国送达到世界经济制高点的产业就是能源产业;如果说美国要以全球化的手段制造当代世界价值最大化的产业,可以说昨天是IT产业,今天就是能源产业,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智能能源产业。肩负危机重建的历史使命,开阖美国百年来的创造梦想,奥巴马政府能源变革的本质注定了是一场跨产业、跨越式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
美国能源革命的历史突破口很多,但是需要使用一个基因或本体将世界能源和商品都联结起来,希望使用这种天使,抑或魔鬼般的力量运转世界,创新出奇迹。每天我们都可能碰到它,但是我们可能不认识它,对美国而言,这个通达周身经络的就是统一电网的体系性改造、节能汽车和替代性能源的联动转型,替代性能源需要改造美国电网,统一电网又能够为节能汽车提供新动力,这是一个珠联璧合的整体,缺一不可。它将使人类过渡到新的物质世界,并与金融业和互联网构造的虚拟世界相得益彰,定义这个体系的基因和本体也就成为对人类智慧的深刻挑战。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有两个途径,其一就是智能电网,其二就是建立超导电网。
2,智能电网再造美国电网体系的战略前瞻
目前全球大约有15亿台电表,近20万公里的电缆线路,其潜力开发无穷。智能电网的本质就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创建开放的系统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它主要是通过终端传感器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即时连接的网络互动,从而实现数据读取的实时(real-time)、高速(high-speed)、双向(two-way)的效果,整体性地提高电网的综合效率。
它至少有如下功效,其一智能电网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智能传输数据,实行动态的浮动电价制度。
其二,它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整合,遇到电力供应的高峰期之时,能够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从而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
其三,智能电网能够将新型可替代能源接入电网,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实现分布式能源管理。
其四,智能电表也可以作为互联网路由器,推动电力部门以其终端用户为基础,进行通信、运行宽带业务或传播电视信号,GE更安排了智能电网为终端用户提供无线即时宽带和视讯服务的计划和实验,IT产业的深度革命和能源革命将成为孪生兄弟,智能电网改革将推动美国能源革命的深度裂变。
目前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波尔得(Boulder)已经成为了全美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美国多个州已经开始设计智能电网系统,GE、IBM、西门子、Google、Intel等信息产业龙头都已经投入智能电网业务,其中Google已宣布了一个与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Pacific Gas & Electric (PG&E))的测试合作。目前美国大约有1.3亿块电表,倘若包括计算机、传感器和网络系统的投资在内,实现市场转型,这项改革将拉动超过万亿美元以上的投资,这对美国的信息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通过对美国电网的智能化改造,预计未来20年内可节省近千亿美元的投资。智能电网技术革新打开了电信、电网、电视网等整合的通道,为全球电力、电信产业、通信产业、电视媒体等改革提供了独特机遇。
但是,布什政府在对外进行反恐战争,对内进行大宗资源产品的炒作,这就为奥巴马政府留下了重要的机会,奥巴马政府几乎只需要选择是启动智能电网的有利时机了。我判断奥巴马团队经济振兴计划中,特别提出进行大规模地改造联邦政府办公设施,提高其节能水平;大规模地投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美国各地推广普及先进的宽带,这三项计划都必然与智能电网相联系,推进智能电网计划应该是奥巴马任内的重要改革举措。
但是,与美国现在危机重建行动相比,奥巴马团队可能会感觉智能电网项目的经济体量还不够大,如只停留在对现有电网的技术改造其整合效益也还不够高。因此,奥巴马团队应该会在通过对整个美国电网的改革计划之后,才会最终确定智能电网的实施水平和推进强度,以求得这个改革的最大收益,并实现美国变革的要求。
3,超导电网再造美国能源体系的战略透视
荷兰莱顿大学的卡茂林-昂尼斯教授1911年通过试验发现汞冷-268.98°C时,汞和许多金属和合金的都具有失去电阻的特性,根据这种特殊的导电性能,卡茂林将其定义为超导态,据此也使卡茂林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人们开始将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称之为超导体。这是我们今天讨论超导电网的基础。
超导电缆就是采用高温超导材料制作的电缆,与传统电缆相比,它具有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低,输送容量大,体积小,电磁污染少的四大优点,在相同截面下,输电能力是常规电缆的3-5倍。我认为它是目前人类能够掌控的最具环保价值的缆线,也是提高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基本上杜绝火灾隐患的择优途径,建设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能力的超导电网是克服常规电缆远距离输电时对高压电缆依赖的唯一途径,是21世纪人类不可能不圆梦的电力生产方式,至少是21世纪前五十年解决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容量、低损耗输电的最佳途径。尤其适应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幅员广大的区域,从内蒙到上海通过传统输电方式输电至少需要500千伏的电压,但是,通过超导电缆可使用220伏的电压输送。因此,将国家电网革新提升为超导电网,是全球生产力面临的最伟大的变革之一。
世界上超导电力技术研究的带头国家就是美国,1999年美国就开始推进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SPI(Superconductivity Partnership Initiative)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研究内容包括超导电缆、超导变压器、超导电机、超导磁悬浮飞轮储能、超导限流器等项目的研究。美国在"美国电网 2030"规划中,也提出了采用超导技术建设其骨干电网的建议。美国的能源法中也率先世界其他国家肯定了超导电缆电网的作用。
1993年美国能源部即开始投入2000万美元,以推动企业实现超导电缆的应用化,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任初始又向该计划增资了3700万美元。小布什总统也是以超导电缆革新美国电网的支持者,其内任美国多次投巨资开展超导电力技术的革新。在此基础上,美国超导体公司、底特律爱迪生电力公司和意大利皮热里电缆系统公司通力合作,2001年5月终于实现了在底特律福瑞斯比变电站地下铺设长360多米的超导电缆,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实用的超导输电线路。当时令世界震撼的是这个线路使用了含有铋、锶、钙、铜的氧化物超导陶瓷制造的123公斤重的超导导线取代了原有的9条8100公斤电缆中的的铜导线。
那个时侯美国超导体公司销售的超导导线每米价格为200美元,彼时铜导线每米价格仅为25美元,超导缆线的价格高过铜导线,很难推广。但是,随后日本著名电缆企业古河电工等机构很快开发出了超过铜质电缆输电能力100倍的高温超导电缆,这个超导材料不在以银为主要原材料,降低了成本,新材料当时每米成本只有5日元,成本与铜质电缆已经相差无几。目前古河电气正联合住友电气在美国和横滨市进一步实验。美国超导体公司最新开发的超导缆线的成本,若大规模地使用目前也可以降低到铜导线之下了。
2008年4月22日美国纽约长岛电力局(LIPA)和美国超导公司联合宣布世界上第1条高温超导(HTS)电缆已于同日在商业电网中投入运行。该系统运行电压为138kV,由并行排列的3条独立单相HTS电缆组成,安装在LIPA的地下输电走廊内,由6个终端装置与LIPA电网相连。该条 HTS电缆长610米,用液氮冷却系统进行低温冷却,能为30万户家庭供电,其装机容量为600兆瓦,属于长岛电力局电网的一部分。
在这个项目2006年8月2日的奠基典礼上,时任美国能源部输电和能源可靠性办公室主任凯文·考勒瓦(Kevin Kolevar)指出: "当今在全国电网严重超负荷的情况下,超导技术正在被美国公用体系考查,并被其视为一种能增加系统容量和加强可靠性的新工具。这是美国能源部協同投资的三个用以展示不同容量低端位超导设计和应用的项目之一。LLPA将成为第一个把超导体用在电网传输电压水平上的工程。我们将把超导视为下一代能源传输系统的强劲动力。"
伴随着美国纽约州长岛在商业电网中安装了第一条超导输电缆,饱受灾难事故和或恐怖分子袭击的纽约市已经宣布启动名称为Project Hydra的计划,即九头蛇计划,其主要框架就是2010年启动的曼哈顿电网升级改造,它也将使用美国超导体公司开发的液氮冷却系统和超导电缆,以实现纽约电力体系更加可靠的运转。就美国而言,示范的商业化项目,其带头作用也是巨大的,它可能导致内爆效应,也可能成为改革时尚,九头蛇计划的启动为美国启动国家统一电网的超导技术改造打开了阳光大道。
与长岛计划大约同步,2007年4月7日美国超导公司还成功演示了世界上第一根同比例的高温超导消磁电缆,该线缆总长度142英尺,能够输送 4100安培电流,电压可以小于0.5伏,或比铜导线低1000倍,达到了舰艇用常规铜消磁导线的一般水平,其重量仅为普通铜导线消磁电缆的20%,由此,它不仅减轻了电力系统的重量,也减少了安装成本。这种消磁电缆系统将可能被今后世界上的海军舰艇全面使用,其市场广阔无比,这个专向需求可以刺激美国超导产业的资本积累和实现进一步发展。
尤为值得重视的是超导电缆还能利用现有各种线路,例如管道线、铁路线、公路线等进行安装,这又可能大幅降低美国电网的升级成本。因此,超导电缆正在进入美国电网改造的主要市场,我认为一场营建美国能源高速公路的革命行将展开。
基于此,奥巴马将在美国能源改革的下一步战略中关注超导电网改造的运转。目前公开推进能源体系转型计划的主要世界经济体系只有美国,而且目前执行这个计划的也只有美国。如果美国借此发展智能电网产业,8-10年内这个产业规模将超过5万亿美元;如果美国借此全力发展超导电网产业,8-10年内这个产业规模将超过30万亿美元,这不可能不使奥巴马行动起来。
四,奥巴马能源新政的历史作用
金融危机为奥巴马团队提供了创造历史并达到历史顶端的机会,在美国历史上最强大的能源行政力量的主导下,美国还将在节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供应、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清洁煤等诸多领域探索利益最大化的创新战略,这种探索既源于美国已经拥有的世界第一流的研究力量,也出自美国再造国际分工、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的迫切愿望。其中2008年科学界又发现了锢磷催化剂,它可以利用电能把水中的氢分离,它可以利用电能把水中的氢分离,然后再将分解的氢气经过合理的工艺流程制造为燃料电池,这同样为人类开辟了大规模使用氢能的可能性,也是尤为可贵的能源新发现。
我们也可以形象地说,油气为主的经济相当于从北峰登顶珠峰,绿色能源计划意味着从南坡登顶珠峰,这是比布什直接攻打两伊更伟大的计划,它将使从西亚到俄罗斯和南美的石油国家利益联合体遭遇釜底抽薪式的打击,被迫放弃高油价的利益,自动转换到比美国低得多的全球经济的等级结构之中,从而完成世界力量重组。
奥巴马团队没有仿若布什政府制定攻打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的计划,但是,如果成功地打击了石油输出国利益集团,其战略功效更高,伊朗等国将以做山车的方式沦为低阶层的国家,这种政治上让伊朗等国的失落、跌落比布什的直接进攻的方式更加残酷。在这个能源体系的变革中,伊朗等国将可能不在是美国的直接对手,而他的最大的敌人将是它自己的不发达,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也可能成为纸老虎。
从这个意义而言,美国能源产业的重组也将是美国全球战略力量的重组,它也将把美国从现在的经济、环境和国家安全危机中解脱出来。
因此,这个能源改革将使奥巴马成功地以绿色经济为主推动一场新的经济革命,美国将再次主导全球经济的制高点。而且,通过建立清洁的能源结构将彻底改造美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个革命将比十年前的IT革命更为重大、更为深远,应该是农业文明以来最伟大的革命。也正是基于此,奥巴马经济改革计划也被称为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其中的能源体系变革就将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总体革命。
1,今天可以将美国送达到世界经济制高点的产业就是能源产业
目前,能源流动至少有四个流程:开采、运输、加工、销售和使用;电力产业也包括四个流程,即: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和服务,整合这个集合的过程就是改造人类能源体系的过程。我认为,从发电而言就是人类用技术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氢能和生物质能等重新整合的问题;从输电而言就是人类将用新材料和智能电网改进输电损耗的问题,如果美国电网每年输电损耗近千亿美元,营造一个新电网需要一万亿美元,相当于用美国十年的损耗就解决了电网营建问题,那么美国肯定就会选择营建这个新网络;从供电、用电而言就是如何解决分布式能源管理和智能电网管理效益最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奥巴马政府解决了,美国将跨入新的历史,解决了部分也将为美国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倘若不去解决美国就必须面对持久的危机。
我一直强调说,如果说IT是上下游产业链巨大的产业,那么比它产业链还大的产业就是能源;如果说IT产业昨天曾经将美国送达全球力量的顶峰,那么今天可以将美国送达到世界经济制高点的产业就是能源产业;如果说美国要以全球化的手段制造当代世界价值最大化的产业,可以说昨天是IT产业,今天就是能源产业,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智能能源产业。肩负危机重建的历史使命,开阖美国百年来的创造梦想,奥巴马政府能源变革的本质注定了是一场跨产业、跨越式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
美国能源革命的历史突破口很多,但是需要使用一个基因或本体将世界能源和商品都联结起来,希望使用这种天使,抑或魔鬼般的力量运转世界,创新出奇迹。每天我们都可能碰到它,但是我们可能不认识它,对美国而言,这个通达周身经络的就是统一电网的体系性改造、节能汽车和替代性能源的联动转型,替代性能源需要改造美国电网,统一电网又能够为节能汽车提供新动力,这是一个珠联璧合的整体,缺一不可。它将使人类过渡到新的物质世界,并与金融业和互联网构造的虚拟世界相得益彰,定义这个体系的基因和本体也就成为对人类智慧的深刻挑战。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有两个途径,其一就是智能电网,其二就是建立超导电网。
2,智能电网再造美国电网体系的战略前瞻
目前全球大约有15亿台电表,近20万公里的电缆线路,其潜力开发无穷。智能电网的本质就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创建开放的系统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它主要是通过终端传感器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即时连接的网络互动,从而实现数据读取的实时(real-time)、高速(high-speed)、双向(two-way)的效果,整体性地提高电网的综合效率。
它至少有如下功效,其一智能电网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智能传输数据,实行动态的浮动电价制度。
其二,它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整合,遇到电力供应的高峰期之时,能够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从而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
其三,智能电网能够将新型可替代能源接入电网,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实现分布式能源管理。
其四,智能电表也可以作为互联网路由器,推动电力部门以其终端用户为基础,进行通信、运行宽带业务或传播电视信号,GE更安排了智能电网为终端用户提供无线即时宽带和视讯服务的计划和实验,IT产业的深度革命和能源革命将成为孪生兄弟,智能电网改革将推动美国能源革命的深度裂变。
目前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波尔得(Boulder)已经成为了全美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美国多个州已经开始设计智能电网系统,GE、IBM、西门子、Google、Intel等信息产业龙头都已经投入智能电网业务,其中Google已宣布了一个与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Pacific Gas & Electric (PG&E))的测试合作。目前美国大约有1.3亿块电表,倘若包括计算机、传感器和网络系统的投资在内,实现市场转型,这项改革将拉动超过万亿美元以上的投资,这对美国的信息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统计,通过对美国电网的智能化改造,预计未来20年内可节省近千亿美元的投资。智能电网技术革新打开了电信、电网、电视网等整合的通道,为全球电力、电信产业、通信产业、电视媒体等改革提供了独特机遇。
但是,布什政府在对外进行反恐战争,对内进行大宗资源产品的炒作,这就为奥巴马政府留下了重要的机会,奥巴马政府几乎只需要选择是启动智能电网的有利时机了。我判断奥巴马团队经济振兴计划中,特别提出进行大规模地改造联邦政府办公设施,提高其节能水平;大规模地投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美国各地推广普及先进的宽带,这三项计划都必然与智能电网相联系,推进智能电网计划应该是奥巴马任内的重要改革举措。
但是,与美国现在危机重建行动相比,奥巴马团队可能会感觉智能电网项目的经济体量还不够大,如只停留在对现有电网的技术改造其整合效益也还不够高。因此,奥巴马团队应该会在通过对整个美国电网的改革计划之后,才会最终确定智能电网的实施水平和推进强度,以求得这个改革的最大收益,并实现美国变革的要求。
3,超导电网再造美国能源体系的战略透视
荷兰莱顿大学的卡茂林-昂尼斯教授1911年通过试验发现汞冷-268.98°C时,汞和许多金属和合金的都具有失去电阻的特性,根据这种特殊的导电性能,卡茂林将其定义为超导态,据此也使卡茂林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人们开始将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称之为超导体。这是我们今天讨论超导电网的基础。
超导电缆就是采用高温超导材料制作的电缆,与传统电缆相比,它具有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低,输送容量大,体积小,电磁污染少的四大优点,在相同截面下,输电能力是常规电缆的3-5倍。我认为它是目前人类能够掌控的最具环保价值的缆线,也是提高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基本上杜绝火灾隐患的择优途径,建设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能力的超导电网是克服常规电缆远距离输电时对高压电缆依赖的唯一途径,是21世纪人类不可能不圆梦的电力生产方式,至少是21世纪前五十年解决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容量、低损耗输电的最佳途径。尤其适应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幅员广大的区域,从内蒙到上海通过传统输电方式输电至少需要500千伏的电压,但是,通过超导电缆可使用220伏的电压输送。因此,将国家电网革新提升为超导电网,是全球生产力面临的最伟大的变革之一。
世界上超导电力技术研究的带头国家就是美国,1999年美国就开始推进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SPI(Superconductivity Partnership Initiative)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研究内容包括超导电缆、超导变压器、超导电机、超导磁悬浮飞轮储能、超导限流器等项目的研究。美国在"美国电网 2030"规划中,也提出了采用超导技术建设其骨干电网的建议。美国的能源法中也率先世界其他国家肯定了超导电缆电网的作用。
1993年美国能源部即开始投入2000万美元,以推动企业实现超导电缆的应用化,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任初始又向该计划增资了3700万美元。小布什总统也是以超导电缆革新美国电网的支持者,其内任美国多次投巨资开展超导电力技术的革新。在此基础上,美国超导体公司、底特律爱迪生电力公司和意大利皮热里电缆系统公司通力合作,2001年5月终于实现了在底特律福瑞斯比变电站地下铺设长360多米的超导电缆,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实用的超导输电线路。当时令世界震撼的是这个线路使用了含有铋、锶、钙、铜的氧化物超导陶瓷制造的123公斤重的超导导线取代了原有的9条8100公斤电缆中的的铜导线。
那个时侯美国超导体公司销售的超导导线每米价格为200美元,彼时铜导线每米价格仅为25美元,超导缆线的价格高过铜导线,很难推广。但是,随后日本著名电缆企业古河电工等机构很快开发出了超过铜质电缆输电能力100倍的高温超导电缆,这个超导材料不在以银为主要原材料,降低了成本,新材料当时每米成本只有5日元,成本与铜质电缆已经相差无几。目前古河电气正联合住友电气在美国和横滨市进一步实验。美国超导体公司最新开发的超导缆线的成本,若大规模地使用目前也可以降低到铜导线之下了。
2008年4月22日美国纽约长岛电力局(LIPA)和美国超导公司联合宣布世界上第1条高温超导(HTS)电缆已于同日在商业电网中投入运行。该系统运行电压为138kV,由并行排列的3条独立单相HTS电缆组成,安装在LIPA的地下输电走廊内,由6个终端装置与LIPA电网相连。该条 HTS电缆长610米,用液氮冷却系统进行低温冷却,能为30万户家庭供电,其装机容量为600兆瓦,属于长岛电力局电网的一部分。
在这个项目2006年8月2日的奠基典礼上,时任美国能源部输电和能源可靠性办公室主任凯文·考勒瓦(Kevin Kolevar)指出: "当今在全国电网严重超负荷的情况下,超导技术正在被美国公用体系考查,并被其视为一种能增加系统容量和加强可靠性的新工具。这是美国能源部協同投资的三个用以展示不同容量低端位超导设计和应用的项目之一。LLPA将成为第一个把超导体用在电网传输电压水平上的工程。我们将把超导视为下一代能源传输系统的强劲动力。"
伴随着美国纽约州长岛在商业电网中安装了第一条超导输电缆,饱受灾难事故和或恐怖分子袭击的纽约市已经宣布启动名称为Project Hydra的计划,即九头蛇计划,其主要框架就是2010年启动的曼哈顿电网升级改造,它也将使用美国超导体公司开发的液氮冷却系统和超导电缆,以实现纽约电力体系更加可靠的运转。就美国而言,示范的商业化项目,其带头作用也是巨大的,它可能导致内爆效应,也可能成为改革时尚,九头蛇计划的启动为美国启动国家统一电网的超导技术改造打开了阳光大道。
与长岛计划大约同步,2007年4月7日美国超导公司还成功演示了世界上第一根同比例的高温超导消磁电缆,该线缆总长度142英尺,能够输送 4100安培电流,电压可以小于0.5伏,或比铜导线低1000倍,达到了舰艇用常规铜消磁导线的一般水平,其重量仅为普通铜导线消磁电缆的20%,由此,它不仅减轻了电力系统的重量,也减少了安装成本。这种消磁电缆系统将可能被今后世界上的海军舰艇全面使用,其市场广阔无比,这个专向需求可以刺激美国超导产业的资本积累和实现进一步发展。
尤为值得重视的是超导电缆还能利用现有各种线路,例如管道线、铁路线、公路线等进行安装,这又可能大幅降低美国电网的升级成本。因此,超导电缆正在进入美国电网改造的主要市场,我认为一场营建美国能源高速公路的革命行将展开。
基于此,奥巴马将在美国能源改革的下一步战略中关注超导电网改造的运转。目前公开推进能源体系转型计划的主要世界经济体系只有美国,而且目前执行这个计划的也只有美国。如果美国借此发展智能电网产业,8-10年内这个产业规模将超过5万亿美元;如果美国借此全力发展超导电网产业,8-10年内这个产业规模将超过30万亿美元,这不可能不使奥巴马行动起来。
四,奥巴马能源新政的历史作用
金融危机为奥巴马团队提供了创造历史并达到历史顶端的机会,在美国历史上最强大的能源行政力量的主导下,美国还将在节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供应、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清洁煤等诸多领域探索利益最大化的创新战略,这种探索既源于美国已经拥有的世界第一流的研究力量,也出自美国再造国际分工、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的迫切愿望。其中2008年科学界又发现了锢磷催化剂,它可以利用电能把水中的氢分离,它可以利用电能把水中的氢分离,然后再将分解的氢气经过合理的工艺流程制造为燃料电池,这同样为人类开辟了大规模使用氢能的可能性,也是尤为可贵的能源新发现。
我们也可以形象地说,油气为主的经济相当于从北峰登顶珠峰,绿色能源计划意味着从南坡登顶珠峰,这是比布什直接攻打两伊更伟大的计划,它将使从西亚到俄罗斯和南美的石油国家利益联合体遭遇釜底抽薪式的打击,被迫放弃高油价的利益,自动转换到比美国低得多的全球经济的等级结构之中,从而完成世界力量重组。
奥巴马团队没有仿若布什政府制定攻打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的计划,但是,如果成功地打击了石油输出国利益集团,其战略功效更高,伊朗等国将以做山车的方式沦为低阶层的国家,这种政治上让伊朗等国的失落、跌落比布什的直接进攻的方式更加残酷。在这个能源体系的变革中,伊朗等国将可能不在是美国的直接对手,而他的最大的敌人将是它自己的不发达,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也可能成为纸老虎。
从这个意义而言,美国能源产业的重组也将是美国全球战略力量的重组,它也将把美国从现在的经济、环境和国家安全危机中解脱出来。
因此,这个能源改革将使奥巴马成功地以绿色经济为主推动一场新的经济革命,美国将再次主导全球经济的制高点。而且,通过建立清洁的能源结构将彻底改造美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个革命将比十年前的IT革命更为重大、更为深远,应该是农业文明以来最伟大的革命。也正是基于此,奥巴马经济改革计划也被称为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其中的能源体系变革就将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总体革命。
解读奥巴马能源新政 (一)
一,能源新政成为奥巴马变革成败的命脉
1,绿色经济将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力引擎
中国和美国有一点是相似的,这就是都喜欢用红色作为喜庆的主色调,但是,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将在2009年1月20日的就职典礼中反其道行之,为了突出自己节能减碳、降低污染的绿色能源环境气候一体化的振兴经济计划,奥巴马团队将以绿色将作为这一盛会的主题色彩,总统就职委员会发出的观礼邀请函,将可能取材于再生纸制品,一些庆祝活动的迎宾地毯将以绿色来取代一贯使用的红色,奥巴马就职演说的重头部分,也将突出能源为主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为此,绿色是美元的代表色,绿色经济也可能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力。
奥巴马目前已公布的经济振兴计划将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大规模地改造联邦政府办公设施,提高其节能水平;大规模地投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地升级学校硬件设施,安装节能系统,创造21世纪的示范学校;在美国各地推广普及先进的宽带,提高少年儿童的网络应用;改进美国医院的设施。
在这个计划中一半以上涉及到能源产业,每一项都与能源有关。因此,能源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是奥巴马经济复兴计划的核心,奥巴马新政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方式再造美国增长。为此,2008年1月16日奥巴马再次强调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认为如果美国现在就采取相关行动,将催生一个全新的产业,并为美国创造数百万个就业岗位。能源改革已经成为奥巴马经济振兴计划的命脉之所在,改革成败之所钥。
2,奥巴马能源战略的先期框架和资本支撑
奥巴马已公布的能源政策,包括如下部分:关于能源战略转型:为美国家庭提供短期退税,应对日益上涨的能源价格;未来十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有助于增加五百万就业岗位;风能、太阳能和其他替代能源公司将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府资助。
关于电力方面:大幅减少对中东和委内瑞拉石油的依赖,计划到2012年,美国发电量的1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等,这个额度2025年将达到25%。
关于汽车方面:奥巴马已表示,他将促使政府和私营行业大举投资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减少美国的石油消费量。以7000美元的抵税额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动用40亿美元的联邦政府资金来支持汽车制造商,力争到2015年实现美国的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支持强制性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制度,力争在205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0%,低于1990年的水平。
关于新能源技术方面:政府将大量投资绿色能源——风能、有着广阔前景的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和永远有效的绝缘材料及核能等。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核电设备、风电设备、太阳能设备等。清洁能源已经成为美国能源的重中之重,美国积极发展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已不可逆转。
关于建筑方面:奥巴马将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包括对白宫进行节能改造;将推动全国各地的学校设施升级,通过节能技术建设成21世纪的学校;要对全国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更换原有的采暖系统,代之以节能和环保型新设备。
关于资金投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将获得奥巴马实际资本支持,对于乡村的清洁能源产业也会有一定的信贷支持。而且,奥巴马政府也有可能建立一个联邦资金支持的全国清洁能源的贷款机构,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普通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目前还有议员呼吁建立一个相关的基金会来为房屋业主改进能源使用效率提供资金。
目前有关初期投资资金已经明朗,根据美众议院2008年1月15日公布的奥巴马团队的82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的细节方案,美国基础设施改造方面获得的投资资金份额达到900亿美元,其中包括为使联邦建筑变得更加节能而进行的修缮和更新的项目。该方案同时确定,政府还将向能源项目投入逾500 亿美元,其中用于改造老化的美国电网的投资金额为110亿美元,国会也将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输电项目提供8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
二,奥巴马下一步能源战略政策的破解
1,奥巴马时代的美国能源管理的创新体制和决策结构
2008年12月15日奥巴马任命了美国新的能源、气候和环境管理团队,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新泽西州州长办公室主任杰克逊(女)为新政府环境保护署署长,洛杉矶市负责环境的副市长萨特利(女)为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同时还任命了前环保署署长布朗内(女)为白宫能源和环境政策主席,现在这个白宫主管被称为能源沙皇。
在这个体系内,布朗内将主要承担美国能源产业政策制定以及协调能源企业和产业政策关系的使命,能源部将集中在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政策的执行,环保署负责监管空气质量,交通部负责制定汽车燃油效率标准。这应该是一个实施能源变革的管理架构和团队,与布什时期的政府的能源管理架构有了重大区别,也将是奥巴马运转美国能源改革的管理基础。
因此,我判断,美国的能源政策将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美国现有的能源政策向新能源政策的调整和过渡阶段;其二,就是向新能源转型阶段;其三,就是实施新能源革命阶段。
为此,朱棣文在出席参议院能源及自然资源委员会听证会时慎重表达如下能源战略安排,即:推动兴建核电厂,开采本土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强太阳能、风力发电发展,推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改变美国目前过度依赖进口石油的能源政策。这是一个混合了各方利益的平衡能源政策,兼顾了共和民主两党需要,兼顾了不同能源利益集团的需要,也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初期必须立足现有的能源政策并向新能源政策的调整和过渡的战略安排。
2,奥巴马下一步能源战略计划的框架分析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未来的经济复苏,不可能择选金融业为主体的危机产业,已经通过国际分工形成的消费品生产也难以由美国自己独揽,这就需要造就一个超过二三十万亿美元价值的大产业才能拉动美国经济的再次崛起,它不但要涉及所有美国人的利益,也要关乎美国的发展方向,为此,大体量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就是最好的引擎。
这个选择也是美国手上目前握有的两张危机重建王牌决定的。
第一张王牌就是美国可以改造国际资源分配体制,将美国每年过万亿美元的资源产品的进口替代为内需解决,这将极大地支持美国经济转型的能力,增加美国国内的就业市场需求,扭转美国经济危机,其中以可再生能源为方向替代石油进口是最有价值的路径。将一万亿美元进口的资源转化为一万亿美元的投入,如果再能够吸引国际上几万亿美元的长期投资,它将推动美国经济结构翻天覆地的转型,也是美国式的全球分工大革命,它对维持美国目前的繁荣至关重要,也将使奥巴马政府创新历史。
第二张牌就是改造国际商品的分配机制,将美国每年过万亿美元的消费品进口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和内需替代解决,这就需要实现美国从消费社会向生产社会的转变,从全球分工而言,部分产品是可能实现这个转变的,大部分产品是难以实现这个转移的。但是,美国却可以通过创新技术革命制造出的新产品建立新市场,这样创新技术就能够满足美国进口商品的价值对冲了。
而能源产业就是美国这个内需和创新结合的最佳结合部,是美国手上两张王牌的结合点,它既可以解决内需置换,也可以促进创新出口。因此,创造一个超越互联网革命的新能源产业革命,并以此拉动美国和全球经济的转型,就成为奥巴马政府改革的力量来源和重大机遇。
我认为已公布的的美国能源政策只是奥巴马能源战略的表面文章和先遣改革,奥巴马能源计划的下一步战略将包括如下部分,
其一,将着重集中对每年要耗费1200亿美元的电路损耗和故障维修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建立美国横跨四个时区的统一电网,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度,这个统一电网的营造在非危机时代很难进行,由此也将引发国际电网体系升级的革命。
其二,全面发展节能汽车和电动车。
其三,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最大限度发挥美国国家电网的价值和效率,将逐步实现美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管理。
其四,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
其五,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建立美国独特的新能源经济。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目标应该是要用未来8-15年内将美国用于进口石油等的资本建造美国的太阳能电站,风力电站和地热电站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再造美国富有竞争力的能源产业,增加的就业机会。它将促使美国不再依赖化石能源,不再依赖碳基燃料,而使用不昂贵、无污染,可以大量获得而且就在美国国内的资源。美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太阳能、风能地热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估计:这个投资初期应该是1.5万-3万亿美元,长远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实现这个能源体系的置换必将使现代美国脱胎换骨。
1,绿色经济将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力引擎
中国和美国有一点是相似的,这就是都喜欢用红色作为喜庆的主色调,但是,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将在2009年1月20日的就职典礼中反其道行之,为了突出自己节能减碳、降低污染的绿色能源环境气候一体化的振兴经济计划,奥巴马团队将以绿色将作为这一盛会的主题色彩,总统就职委员会发出的观礼邀请函,将可能取材于再生纸制品,一些庆祝活动的迎宾地毯将以绿色来取代一贯使用的红色,奥巴马就职演说的重头部分,也将突出能源为主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为此,绿色是美元的代表色,绿色经济也可能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力。
奥巴马目前已公布的经济振兴计划将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大规模地改造联邦政府办公设施,提高其节能水平;大规模地投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地升级学校硬件设施,安装节能系统,创造21世纪的示范学校;在美国各地推广普及先进的宽带,提高少年儿童的网络应用;改进美国医院的设施。
在这个计划中一半以上涉及到能源产业,每一项都与能源有关。因此,能源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是奥巴马经济复兴计划的核心,奥巴马新政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方式再造美国增长。为此,2008年1月16日奥巴马再次强调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认为如果美国现在就采取相关行动,将催生一个全新的产业,并为美国创造数百万个就业岗位。能源改革已经成为奥巴马经济振兴计划的命脉之所在,改革成败之所钥。
2,奥巴马能源战略的先期框架和资本支撑
奥巴马已公布的能源政策,包括如下部分:关于能源战略转型:为美国家庭提供短期退税,应对日益上涨的能源价格;未来十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有助于增加五百万就业岗位;风能、太阳能和其他替代能源公司将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府资助。
关于电力方面:大幅减少对中东和委内瑞拉石油的依赖,计划到2012年,美国发电量的1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等,这个额度2025年将达到25%。
关于汽车方面:奥巴马已表示,他将促使政府和私营行业大举投资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减少美国的石油消费量。以7000美元的抵税额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动用40亿美元的联邦政府资金来支持汽车制造商,力争到2015年实现美国的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支持强制性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制度,力争在205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0%,低于1990年的水平。
关于新能源技术方面:政府将大量投资绿色能源——风能、有着广阔前景的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和永远有效的绝缘材料及核能等。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核电设备、风电设备、太阳能设备等。清洁能源已经成为美国能源的重中之重,美国积极发展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已不可逆转。
关于建筑方面:奥巴马将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包括对白宫进行节能改造;将推动全国各地的学校设施升级,通过节能技术建设成21世纪的学校;要对全国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更换原有的采暖系统,代之以节能和环保型新设备。
关于资金投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将获得奥巴马实际资本支持,对于乡村的清洁能源产业也会有一定的信贷支持。而且,奥巴马政府也有可能建立一个联邦资金支持的全国清洁能源的贷款机构,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普通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目前还有议员呼吁建立一个相关的基金会来为房屋业主改进能源使用效率提供资金。
目前有关初期投资资金已经明朗,根据美众议院2008年1月15日公布的奥巴马团队的82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的细节方案,美国基础设施改造方面获得的投资资金份额达到900亿美元,其中包括为使联邦建筑变得更加节能而进行的修缮和更新的项目。该方案同时确定,政府还将向能源项目投入逾500 亿美元,其中用于改造老化的美国电网的投资金额为110亿美元,国会也将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输电项目提供8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
二,奥巴马下一步能源战略政策的破解
1,奥巴马时代的美国能源管理的创新体制和决策结构
2008年12月15日奥巴马任命了美国新的能源、气候和环境管理团队,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新泽西州州长办公室主任杰克逊(女)为新政府环境保护署署长,洛杉矶市负责环境的副市长萨特利(女)为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同时还任命了前环保署署长布朗内(女)为白宫能源和环境政策主席,现在这个白宫主管被称为能源沙皇。
在这个体系内,布朗内将主要承担美国能源产业政策制定以及协调能源企业和产业政策关系的使命,能源部将集中在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政策的执行,环保署负责监管空气质量,交通部负责制定汽车燃油效率标准。这应该是一个实施能源变革的管理架构和团队,与布什时期的政府的能源管理架构有了重大区别,也将是奥巴马运转美国能源改革的管理基础。
因此,我判断,美国的能源政策将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美国现有的能源政策向新能源政策的调整和过渡阶段;其二,就是向新能源转型阶段;其三,就是实施新能源革命阶段。
为此,朱棣文在出席参议院能源及自然资源委员会听证会时慎重表达如下能源战略安排,即:推动兴建核电厂,开采本土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强太阳能、风力发电发展,推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改变美国目前过度依赖进口石油的能源政策。这是一个混合了各方利益的平衡能源政策,兼顾了共和民主两党需要,兼顾了不同能源利益集团的需要,也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初期必须立足现有的能源政策并向新能源政策的调整和过渡的战略安排。
2,奥巴马下一步能源战略计划的框架分析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未来的经济复苏,不可能择选金融业为主体的危机产业,已经通过国际分工形成的消费品生产也难以由美国自己独揽,这就需要造就一个超过二三十万亿美元价值的大产业才能拉动美国经济的再次崛起,它不但要涉及所有美国人的利益,也要关乎美国的发展方向,为此,大体量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就是最好的引擎。
这个选择也是美国手上目前握有的两张危机重建王牌决定的。
第一张王牌就是美国可以改造国际资源分配体制,将美国每年过万亿美元的资源产品的进口替代为内需解决,这将极大地支持美国经济转型的能力,增加美国国内的就业市场需求,扭转美国经济危机,其中以可再生能源为方向替代石油进口是最有价值的路径。将一万亿美元进口的资源转化为一万亿美元的投入,如果再能够吸引国际上几万亿美元的长期投资,它将推动美国经济结构翻天覆地的转型,也是美国式的全球分工大革命,它对维持美国目前的繁荣至关重要,也将使奥巴马政府创新历史。
第二张牌就是改造国际商品的分配机制,将美国每年过万亿美元的消费品进口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和内需替代解决,这就需要实现美国从消费社会向生产社会的转变,从全球分工而言,部分产品是可能实现这个转变的,大部分产品是难以实现这个转移的。但是,美国却可以通过创新技术革命制造出的新产品建立新市场,这样创新技术就能够满足美国进口商品的价值对冲了。
而能源产业就是美国这个内需和创新结合的最佳结合部,是美国手上两张王牌的结合点,它既可以解决内需置换,也可以促进创新出口。因此,创造一个超越互联网革命的新能源产业革命,并以此拉动美国和全球经济的转型,就成为奥巴马政府改革的力量来源和重大机遇。
我认为已公布的的美国能源政策只是奥巴马能源战略的表面文章和先遣改革,奥巴马能源计划的下一步战略将包括如下部分,
其一,将着重集中对每年要耗费1200亿美元的电路损耗和故障维修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建立美国横跨四个时区的统一电网,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度,这个统一电网的营造在非危机时代很难进行,由此也将引发国际电网体系升级的革命。
其二,全面发展节能汽车和电动车。
其三,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最大限度发挥美国国家电网的价值和效率,将逐步实现美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管理。
其四,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
其五,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建立美国独特的新能源经济。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目标应该是要用未来8-15年内将美国用于进口石油等的资本建造美国的太阳能电站,风力电站和地热电站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再造美国富有竞争力的能源产业,增加的就业机会。它将促使美国不再依赖化石能源,不再依赖碳基燃料,而使用不昂贵、无污染,可以大量获得而且就在美国国内的资源。美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太阳能、风能地热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估计:这个投资初期应该是1.5万-3万亿美元,长远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实现这个能源体系的置换必将使现代美国脱胎换骨。
Tuesday, January 20, 2009
招商银行为什么发展速度快?
招商银行可谓是行业的黑马一马当先,招商银行为什么有神速的发展呢?企业发展的好坏企业领军人物的经营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军人物马尉华先生是2005年的经济风云人物,掀起招行快速发展的旋风另业界震惊。招行的发展体系非常完善企业文化领先,企业战略优势非常明显,战术方案科学促销活动新颖紧紧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的战略规划非常科学营销战术方案缜密严谨,营销思路新颖营销方案切实可行,做世界最大的银行成为世界一流的金融企业,企业的短中长期的经营目标非常明确,凭借科技领先开拓市场依托一流的服务留住客户,因您而变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引领消费观念。所以招商银行的发展速度令同行刮目另业界震惊。
发展战略:企业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金融企业,做细国内市场做强大中城市市场,做透一级城市市场,做大分行做细支行做精分理处,做广做透24小时自助银行。业务范围分为人民币业务外币业务,基金业务证券业务及资产管理,当然还有盈利非常好的信用卡业务。营销体系完整业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一流,四级经营机构形成了完善的营销体系,竞争对手跑步都难以追上。
科技领先:招商银行凭借领先科技走在同行的最前列,比如其它银行的录象监控设备还是模拟设备,而招商银行的录象监控设备已经完全数字化,设备投资非常大成本非常高但是节约维护费用,减少人员降低能耗虽然前期投入非常大,但是长远发展摊薄成本投入与产出相比还是投入大于回报。招行时时创新处处领先,例如其它银行的分行约需要200人的员工队伍,而招商银行仅仅需要100人就可以了,按说100人的工资一年五六百万就够了,但是100人所需要投入的资源费用可能是工资的五倍到八倍,例如福利费用办公设备投入及办公场地费用,还有其它相关的投入费用每年需要多投入数千万的资金,庞大的支出费用势必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空间。同时做一样的业务其它银行赚钱,而招商的利润可能是它的两到三倍,如果你已经不赚钱了招商银行照样有很好的利润,当其它银行亏损的时候招商银行照样有利润空间。同样业务比同行的利润更高,这就是竞争优势也是竞争对手短期无法超越的优势。
服务一流:我们不得不佩服招商银行的服务理念,不得不折服招商银行的服务水平。客户分层因人而宜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贵宾客户专项接待保护客户的隐私,面对面一对一的高规格高层次的服务,接待客户咖啡饮料一应俱全,让客户处处体现地位时时感觉尊重彰显尊贵。向贵宾客户随时提供全面的高附加值的五星级服务,仅在这一点上其它银行的差距非常明显,因为其它银行除贵宾客户之外其它客户一律排队等候,金卡客户群体多为企业的精英骨干,他们和她们的时间比较紧张,办事多追求方便快捷省时间,而招商银行恰恰满足了这些未来的财富新贵们的需求,因为他们和她们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如果留住这些潜力客户对未来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服务并非是按装排队机有秩序的排队,并非是客户办业务的时候有人问有人理,而是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按照顾客的需求提供顾客想要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才是服务的本质。
完善的营销体系:为留住高端客户招行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针对高端客户的贵宾答谢酒会多种形式的冷餐会,假日休闲旅游活动,高端客户联谊会给高端客户结交新朋友的机会,给高端客户提供业务和生意及事业方面的帮助,成为招商银行的贵宾客户不仅可以轻松理财,还可以认识很多事业成功的新朋友新伙伴,对自己的生意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帮助,帮助客户拓宽生意圈子拓宽行业圈子,拓宽交际圈拓宽视野广交朋友增加人脉关系,这样的银行一定会吸引大批的社会精英及上层建筑。如果社会精英层聚在银行企业家富豪成为银行的忠实客户,银行的资金就会非常充盈资金链就会非常健康,企业的运营良性循环一切都在良性循环轨道快速运转,企业的业绩与利润当然会年年翻番
一卡通业务轻松理财快速打理各种交费,省时省力省心又方便,人民币换外币业务方便出国人员,外币兑换人民业务方便归国人员和国际友人,外币换外币业务充分体现国际化水平,随借随还业务让客户固定资产流动起来。为年轻的城市一族提供方便快捷的资金支持,缓解城市年轻一族的购房压力与资金压力,所以招商银行特别受年轻人与财富群体及企业家群体的推崇,以及年轻的白领一族客户群体的推崇和信赖。信用卡业务独领****发行量最大拥有广泛的支持群体,积分容易提现费用低廉还款方便随时随地,在城市的居民小区商业街,各类市场车站码头及购物场所、甚至包括大型停车场,都随处可见招商银行的24小时自助银行,不仅可以取款还可以存款双向功能被称为不休息的银行。其它银行的24小时自助银行只可以提款很少具备还款功能,虽然只有一点差距但是从营销战略角度考虑,因为做到一件事情首先是想到,然后考察分析做可行性方案落实到行动,其实已经领先同行超越同行好几步,当同行想到去实施的时候市场已经被招商银行圈走。其它银行都跟随招商银行增加24小时自助银行的网点。跟随模仿是应该的但是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就是用户的数量决定网点的数量。如果你的信用卡发行规模小客户数量少,再持续增加自助网点数量必然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最后自助网点成为企业的鸡肋和包袱。
招商银行发展神速关键是营销策略领先同行,外资企业的高端客户,资本密集型客户,大型企业客户奠定银行的资金优势,一流的服务吸引居民的存款货币流入数量稳健,货币的进入与收放都非常稳健。证券业务保持企业的资金流量,实现金融产品(基金类理财类)的增值盈利,信用卡业务加速资金的流转实现效益最大化。招商银行是高端企业客户支撑企业做大,营销体系支撑企业做强,科技领先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服务一流开发新客户留住老客户,让客户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分行支行与营业厅及24小时自助银行网络,构件服务多元系统的营销体系,方便快捷的服务于各个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招商银行的市场运作都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所有的行动都聚焦在战略目标上,所有的活动都服务于战略目标所以招商银行发展就是快!
国际化战略:领先同行国际化进程在世界金融中心纽约设立分行,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场竞技感受最前沿的变化趋势,公司治理结构与世界接轨经营管理模式与世界同步,人才聘用与世界接轨营销模式与世界接轨,所以招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优势非常明显。企业文化领先同行经营理念引领消费潮流,服务模式领先竞争对手服务水平高于竞争对手,营销素求贴近消费心理让客户非常满意。以信用卡为例招行的信用卡发行量最大,申领方便下卡速度快信用额度略高于保守的同行,当同行发现自己的卡发行量少不受欢迎时,开始提高信用额度争夺市场份额,额度的提高同时提高了经营风险增加风险管理的成本,由于招行卡发行量大所以24小时自助银行网点多,自助网点多方便卡民同时促进新顾客的开发形成良性循环,顾客数量越多银行的经营业绩会越高,业绩高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高利润空间。所以招行招招领先同行步步领先竞争对手,超越行业的竞争层次超越竞争对手,招行业绩领先同行利润领先同行速度超越同行,所以招商银行的发展速度就是快!
发展战略:企业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金融企业,做细国内市场做强大中城市市场,做透一级城市市场,做大分行做细支行做精分理处,做广做透24小时自助银行。业务范围分为人民币业务外币业务,基金业务证券业务及资产管理,当然还有盈利非常好的信用卡业务。营销体系完整业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一流,四级经营机构形成了完善的营销体系,竞争对手跑步都难以追上。
科技领先:招商银行凭借领先科技走在同行的最前列,比如其它银行的录象监控设备还是模拟设备,而招商银行的录象监控设备已经完全数字化,设备投资非常大成本非常高但是节约维护费用,减少人员降低能耗虽然前期投入非常大,但是长远发展摊薄成本投入与产出相比还是投入大于回报。招行时时创新处处领先,例如其它银行的分行约需要200人的员工队伍,而招商银行仅仅需要100人就可以了,按说100人的工资一年五六百万就够了,但是100人所需要投入的资源费用可能是工资的五倍到八倍,例如福利费用办公设备投入及办公场地费用,还有其它相关的投入费用每年需要多投入数千万的资金,庞大的支出费用势必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空间。同时做一样的业务其它银行赚钱,而招商的利润可能是它的两到三倍,如果你已经不赚钱了招商银行照样有很好的利润,当其它银行亏损的时候招商银行照样有利润空间。同样业务比同行的利润更高,这就是竞争优势也是竞争对手短期无法超越的优势。
服务一流:我们不得不佩服招商银行的服务理念,不得不折服招商银行的服务水平。客户分层因人而宜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贵宾客户专项接待保护客户的隐私,面对面一对一的高规格高层次的服务,接待客户咖啡饮料一应俱全,让客户处处体现地位时时感觉尊重彰显尊贵。向贵宾客户随时提供全面的高附加值的五星级服务,仅在这一点上其它银行的差距非常明显,因为其它银行除贵宾客户之外其它客户一律排队等候,金卡客户群体多为企业的精英骨干,他们和她们的时间比较紧张,办事多追求方便快捷省时间,而招商银行恰恰满足了这些未来的财富新贵们的需求,因为他们和她们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如果留住这些潜力客户对未来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服务并非是按装排队机有秩序的排队,并非是客户办业务的时候有人问有人理,而是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按照顾客的需求提供顾客想要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才是服务的本质。
完善的营销体系:为留住高端客户招行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针对高端客户的贵宾答谢酒会多种形式的冷餐会,假日休闲旅游活动,高端客户联谊会给高端客户结交新朋友的机会,给高端客户提供业务和生意及事业方面的帮助,成为招商银行的贵宾客户不仅可以轻松理财,还可以认识很多事业成功的新朋友新伙伴,对自己的生意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帮助,帮助客户拓宽生意圈子拓宽行业圈子,拓宽交际圈拓宽视野广交朋友增加人脉关系,这样的银行一定会吸引大批的社会精英及上层建筑。如果社会精英层聚在银行企业家富豪成为银行的忠实客户,银行的资金就会非常充盈资金链就会非常健康,企业的运营良性循环一切都在良性循环轨道快速运转,企业的业绩与利润当然会年年翻番
一卡通业务轻松理财快速打理各种交费,省时省力省心又方便,人民币换外币业务方便出国人员,外币兑换人民业务方便归国人员和国际友人,外币换外币业务充分体现国际化水平,随借随还业务让客户固定资产流动起来。为年轻的城市一族提供方便快捷的资金支持,缓解城市年轻一族的购房压力与资金压力,所以招商银行特别受年轻人与财富群体及企业家群体的推崇,以及年轻的白领一族客户群体的推崇和信赖。信用卡业务独领****发行量最大拥有广泛的支持群体,积分容易提现费用低廉还款方便随时随地,在城市的居民小区商业街,各类市场车站码头及购物场所、甚至包括大型停车场,都随处可见招商银行的24小时自助银行,不仅可以取款还可以存款双向功能被称为不休息的银行。其它银行的24小时自助银行只可以提款很少具备还款功能,虽然只有一点差距但是从营销战略角度考虑,因为做到一件事情首先是想到,然后考察分析做可行性方案落实到行动,其实已经领先同行超越同行好几步,当同行想到去实施的时候市场已经被招商银行圈走。其它银行都跟随招商银行增加24小时自助银行的网点。跟随模仿是应该的但是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就是用户的数量决定网点的数量。如果你的信用卡发行规模小客户数量少,再持续增加自助网点数量必然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最后自助网点成为企业的鸡肋和包袱。
招商银行发展神速关键是营销策略领先同行,外资企业的高端客户,资本密集型客户,大型企业客户奠定银行的资金优势,一流的服务吸引居民的存款货币流入数量稳健,货币的进入与收放都非常稳健。证券业务保持企业的资金流量,实现金融产品(基金类理财类)的增值盈利,信用卡业务加速资金的流转实现效益最大化。招商银行是高端企业客户支撑企业做大,营销体系支撑企业做强,科技领先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服务一流开发新客户留住老客户,让客户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分行支行与营业厅及24小时自助银行网络,构件服务多元系统的营销体系,方便快捷的服务于各个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招商银行的市场运作都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所有的行动都聚焦在战略目标上,所有的活动都服务于战略目标所以招商银行发展就是快!
国际化战略:领先同行国际化进程在世界金融中心纽约设立分行,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场竞技感受最前沿的变化趋势,公司治理结构与世界接轨经营管理模式与世界同步,人才聘用与世界接轨营销模式与世界接轨,所以招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优势非常明显。企业文化领先同行经营理念引领消费潮流,服务模式领先竞争对手服务水平高于竞争对手,营销素求贴近消费心理让客户非常满意。以信用卡为例招行的信用卡发行量最大,申领方便下卡速度快信用额度略高于保守的同行,当同行发现自己的卡发行量少不受欢迎时,开始提高信用额度争夺市场份额,额度的提高同时提高了经营风险增加风险管理的成本,由于招行卡发行量大所以24小时自助银行网点多,自助网点多方便卡民同时促进新顾客的开发形成良性循环,顾客数量越多银行的经营业绩会越高,业绩高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高利润空间。所以招行招招领先同行步步领先竞争对手,超越行业的竞争层次超越竞争对手,招行业绩领先同行利润领先同行速度超越同行,所以招商银行的发展速度就是快!
近期市场突然放量 深圳楼市:抄底还是出逃?
中国证券报 2009-01-17 16:29
【文章正文】
去年11月份开始实施的楼市新政给深圳楼市带来了空前的人气,岁末年初深圳楼市连续上演火热行情。戴德梁行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深圳一手房共成交 6435套,比10月成交套数多了近3000套。12月一手房成交创造08年最高纪录,总成交量高达7897套,日均成交约254.7套。2009年一月份火热情绪不减,1月1日至3日的新房共成交474套,成交均价10195元/平方米,1月5日至11日,成交一手房1813套,环比前周增长 23.8%。
对于岁末年初深圳楼市走势,业内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价格已调整到位,高喊“抄底”口号,有人认为房价还需调整,趁机大量出货。到底现在是最佳的抄底时机还是最后的出逃机会?
成交“V”形反弹
世联地产报告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深圳一手房市场总体成交状况明显好转,一手房共成交165.94万平方米,环比上升91.38%,同比也上升209.02%;成交均价为11935元/平方米,环比下降13.24%,同比则下降21.75%。
“这主要是国家鼓励政策的引导,大量刚性需求释放造成的结果。”中国指数研究院深圳分院分析师杨奕表示,近期成交的楼盘主要是中小户型,而购房者多是首次置业者,深圳楼市出现价平量升的格局。统计数据同样显示,第四季度成交主体以90m2以下商品房为主,共成交13345套,占总成交量的70.31%。
二手房市场也呈现乐观局面,戴德梁行监控数据显示,深圳12月份二手房销售4843套,共计52.36万平方米,11月深圳共成交二手房4021套,约合44.78万平方米。第四季度,深圳全市共成交二手房122.75万平方米,环比上升0.69%,同比也上升1.19%。
记者注意到,自1月4日深圳市地税局减免二手房营业税通知正式发布后,二手房交易量连日走高。深圳国土局成交数据显示,1月4日至7日,二手房交易分别为195、230、327、434套,呈直线上升状态。而在此前近一个月内,二手房单日交易量从未超过300套。
“营业税是二手房交易中税费额最高的一项,较大程度抑制了二手房的流通,营业税的减免对二手房市场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戴德梁行中国区综合住宅服务主管蒋尚礼表示,近日来咨询与签约的客户在增加,预计今年上半年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将有所回暖。
“消化库存”任重道远
岁末年初的成交旺盛让深圳楼市的库存压力稍稍缓了口气。根据深圳市国土房产局信息系统统计,1月10日可售房源59871套,低于6万套;1月11日,库存再次降为59646套,当天成交214套。
而追溯2008年成交低迷带来库存剧增的历程,2008年7月26日,深圳市可售房源超过5万套,达到50238套。9月28日,房源库存第一次超过6万套,达到61918套,约合638万平方米。此后基本上都在6万套以上徘徊。
中原地产深港研究中心总监张伟表示,深圳房地产市场发达,购房者相对比较成熟理性,对利好反应快。而且,深圳房地产市场调整了一年多,更多的开发商加入到降价的行列中来,也消化了空置。
然而星彦地产发布的一份报告却认为,受经济下滑的影响,2009年深圳楼市仍然处于下行通道。星彦地产中央研发中心总经理鄢圣刚认为,供应量的增加,是首当其冲的突出因素。“保守估计,2009年深圳市场的可消化量可能达到1100万平方米。”鄢圣刚介绍,这个数据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2007年以前未消化的供应量100多万平方米,第二是2008年未消化450万平方米左右,第三是2009年新增供应500万平方米左右。
“ 实际上在过去5年中,深圳的开工量和预售量不小,竣工面积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也是如今整个市场存量比较大的重要原因”,鄢圣刚表示。公开资料也显示,2008年深圳市国土局批准预售面积为660万平方米,而市场销售的仅为553万平方米,大量开发商拿了预售许可证但不推盘,而是往后压,这也构成 2009年市场供应压力较大。
蒋尚礼也指出,部分在2006年和2007年以较高成本取得土地的项目选择在2008年入市,但购房需求的持币观望,致使各主要城市商品住宅市场纷纷滞销。如果按现有成交速度来测算,预计全国十大城市的新建住宅库存量需要未来大约10至12个月的时间才能基本消化出清。
投资客尚难卷土重来
11月楼市新政以来,一些消费者热情高涨,直接推动成交量出现 “V”形反弹。一些人希望抄底成功,另一些人则借机出货,资深炒房客徐先生在这两个月迅速出售了五套房产。“错过了去年的高位出货,今年楼市低迷又一直卖不出去,这次利好反弹正好是出清房产的最好机会。”徐先生告诉记者。根据中原地产每月跟踪二手房成交中的投资客比例,基本都只有2%-3%,业内人士在分析目前房产的购买者是谁时,答案也非常一致:自住客。
“我现在经常在深圳、东莞等地方看房子,就是要看看房价的走势。像南山区、前海片区,新房价格不断创新低,最近已经出现了7380元/平方米的价格,我预计未来开发商要想卖出去的话,只能是6000多元/平方米的价格了。”资深投资客邹建民表示,房价在未来一年仍会处于下降通道,而且受到经济调整影响投资客的承接能力受限,2009年年内购买都会有较大风险,短线投资并不适合。
境外投资客也纷纷抛盘出货,美联物业深圳负责人表示,港人抛售内地物业自9月份已见端倪,年底公司接手的港客放盘是先前的3倍。美联物业红树湾分行主管欧阳橙说,港人近期急售的物业价格较市场价低10%左右,尤其是豪宅被香港人“甩卖”的较多。最典型的例子是香蜜湖一号,高峰时价格曾经达到6万元/平方米,如今二手房均价仅仅2.7万元/平方米,足足缩水超过一半。
受金融海啸的牵连,自顾不暇的国际投行也开始大规模撤离。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有外资套现在华物业的消息传出。仲量联行北京研究部主管马安平表示,外资确实认为现在的地产项目价格偏高,有离场观望的情况。“我们预计各个物业类别的售价将会普遍下跌15%-20%。”只有2009年买卖双方的预期差距被拉近,市场的交易量才有望重新回升。
至于长线投资,虽然房价下跌使投资吸引力有所上升,但租金却呈现了下跌的趋势。深圳市出租屋综管办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出租屋抽样调查情况,出租屋呈现了租金整体下跌,空置率明显上升的态势。从租金上看,出租屋整体下跌幅度达10%以上,其中写字楼降幅最大,达到了16.5%;厂房次之,降幅为15.8%;住宅降幅为9.4%;
美联物业的跟踪数据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深圳住宅的租金已经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下跌,写字楼更出现了连续6个月下跌。随着2009年经济的进一步调整,租赁需求及承租能力将降低,租金仍会有下降压力,回报率降低将打击投资客投资的兴趣。
“我认为在未来的一年、两年甚至是三年内,房价在低位徘徊的几率很大,不会重新上升。涨一点又要回来,像前几年那样明显上升的机会是不存在的。”素有香港地产教父之称的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在深圳公开表示。施永青认为,虽然有一些人出手买房,但这并不代表楼价可从此复苏,重新达到新的上升轨道。深圳中原地产总经理李耀智也表示,目前的深圳市场仍以自住型买家为主,这一人群对价格相当敏感,如果房价的上涨幅度超过了预期,自住客会重新观望。
【文章正文】
去年11月份开始实施的楼市新政给深圳楼市带来了空前的人气,岁末年初深圳楼市连续上演火热行情。戴德梁行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深圳一手房共成交 6435套,比10月成交套数多了近3000套。12月一手房成交创造08年最高纪录,总成交量高达7897套,日均成交约254.7套。2009年一月份火热情绪不减,1月1日至3日的新房共成交474套,成交均价10195元/平方米,1月5日至11日,成交一手房1813套,环比前周增长 23.8%。
对于岁末年初深圳楼市走势,业内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价格已调整到位,高喊“抄底”口号,有人认为房价还需调整,趁机大量出货。到底现在是最佳的抄底时机还是最后的出逃机会?
成交“V”形反弹
世联地产报告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深圳一手房市场总体成交状况明显好转,一手房共成交165.94万平方米,环比上升91.38%,同比也上升209.02%;成交均价为11935元/平方米,环比下降13.24%,同比则下降21.75%。
“这主要是国家鼓励政策的引导,大量刚性需求释放造成的结果。”中国指数研究院深圳分院分析师杨奕表示,近期成交的楼盘主要是中小户型,而购房者多是首次置业者,深圳楼市出现价平量升的格局。统计数据同样显示,第四季度成交主体以90m2以下商品房为主,共成交13345套,占总成交量的70.31%。
二手房市场也呈现乐观局面,戴德梁行监控数据显示,深圳12月份二手房销售4843套,共计52.36万平方米,11月深圳共成交二手房4021套,约合44.78万平方米。第四季度,深圳全市共成交二手房122.75万平方米,环比上升0.69%,同比也上升1.19%。
记者注意到,自1月4日深圳市地税局减免二手房营业税通知正式发布后,二手房交易量连日走高。深圳国土局成交数据显示,1月4日至7日,二手房交易分别为195、230、327、434套,呈直线上升状态。而在此前近一个月内,二手房单日交易量从未超过300套。
“营业税是二手房交易中税费额最高的一项,较大程度抑制了二手房的流通,营业税的减免对二手房市场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戴德梁行中国区综合住宅服务主管蒋尚礼表示,近日来咨询与签约的客户在增加,预计今年上半年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将有所回暖。
“消化库存”任重道远
岁末年初的成交旺盛让深圳楼市的库存压力稍稍缓了口气。根据深圳市国土房产局信息系统统计,1月10日可售房源59871套,低于6万套;1月11日,库存再次降为59646套,当天成交214套。
而追溯2008年成交低迷带来库存剧增的历程,2008年7月26日,深圳市可售房源超过5万套,达到50238套。9月28日,房源库存第一次超过6万套,达到61918套,约合638万平方米。此后基本上都在6万套以上徘徊。
中原地产深港研究中心总监张伟表示,深圳房地产市场发达,购房者相对比较成熟理性,对利好反应快。而且,深圳房地产市场调整了一年多,更多的开发商加入到降价的行列中来,也消化了空置。
然而星彦地产发布的一份报告却认为,受经济下滑的影响,2009年深圳楼市仍然处于下行通道。星彦地产中央研发中心总经理鄢圣刚认为,供应量的增加,是首当其冲的突出因素。“保守估计,2009年深圳市场的可消化量可能达到1100万平方米。”鄢圣刚介绍,这个数据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2007年以前未消化的供应量100多万平方米,第二是2008年未消化450万平方米左右,第三是2009年新增供应500万平方米左右。
“ 实际上在过去5年中,深圳的开工量和预售量不小,竣工面积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也是如今整个市场存量比较大的重要原因”,鄢圣刚表示。公开资料也显示,2008年深圳市国土局批准预售面积为660万平方米,而市场销售的仅为553万平方米,大量开发商拿了预售许可证但不推盘,而是往后压,这也构成 2009年市场供应压力较大。
蒋尚礼也指出,部分在2006年和2007年以较高成本取得土地的项目选择在2008年入市,但购房需求的持币观望,致使各主要城市商品住宅市场纷纷滞销。如果按现有成交速度来测算,预计全国十大城市的新建住宅库存量需要未来大约10至12个月的时间才能基本消化出清。
投资客尚难卷土重来
11月楼市新政以来,一些消费者热情高涨,直接推动成交量出现 “V”形反弹。一些人希望抄底成功,另一些人则借机出货,资深炒房客徐先生在这两个月迅速出售了五套房产。“错过了去年的高位出货,今年楼市低迷又一直卖不出去,这次利好反弹正好是出清房产的最好机会。”徐先生告诉记者。根据中原地产每月跟踪二手房成交中的投资客比例,基本都只有2%-3%,业内人士在分析目前房产的购买者是谁时,答案也非常一致:自住客。
“我现在经常在深圳、东莞等地方看房子,就是要看看房价的走势。像南山区、前海片区,新房价格不断创新低,最近已经出现了7380元/平方米的价格,我预计未来开发商要想卖出去的话,只能是6000多元/平方米的价格了。”资深投资客邹建民表示,房价在未来一年仍会处于下降通道,而且受到经济调整影响投资客的承接能力受限,2009年年内购买都会有较大风险,短线投资并不适合。
境外投资客也纷纷抛盘出货,美联物业深圳负责人表示,港人抛售内地物业自9月份已见端倪,年底公司接手的港客放盘是先前的3倍。美联物业红树湾分行主管欧阳橙说,港人近期急售的物业价格较市场价低10%左右,尤其是豪宅被香港人“甩卖”的较多。最典型的例子是香蜜湖一号,高峰时价格曾经达到6万元/平方米,如今二手房均价仅仅2.7万元/平方米,足足缩水超过一半。
受金融海啸的牵连,自顾不暇的国际投行也开始大规模撤离。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有外资套现在华物业的消息传出。仲量联行北京研究部主管马安平表示,外资确实认为现在的地产项目价格偏高,有离场观望的情况。“我们预计各个物业类别的售价将会普遍下跌15%-20%。”只有2009年买卖双方的预期差距被拉近,市场的交易量才有望重新回升。
至于长线投资,虽然房价下跌使投资吸引力有所上升,但租金却呈现了下跌的趋势。深圳市出租屋综管办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出租屋抽样调查情况,出租屋呈现了租金整体下跌,空置率明显上升的态势。从租金上看,出租屋整体下跌幅度达10%以上,其中写字楼降幅最大,达到了16.5%;厂房次之,降幅为15.8%;住宅降幅为9.4%;
美联物业的跟踪数据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深圳住宅的租金已经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下跌,写字楼更出现了连续6个月下跌。随着2009年经济的进一步调整,租赁需求及承租能力将降低,租金仍会有下降压力,回报率降低将打击投资客投资的兴趣。
“我认为在未来的一年、两年甚至是三年内,房价在低位徘徊的几率很大,不会重新上升。涨一点又要回来,像前几年那样明显上升的机会是不存在的。”素有香港地产教父之称的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在深圳公开表示。施永青认为,虽然有一些人出手买房,但这并不代表楼价可从此复苏,重新达到新的上升轨道。深圳中原地产总经理李耀智也表示,目前的深圳市场仍以自住型买家为主,这一人群对价格相当敏感,如果房价的上涨幅度超过了预期,自住客会重新观望。
Saturday, January 17, 2009
美國12月份零售銷售數據
羅耕

美國12月份零售銷售按年下跌9.8%,即使扣除汽車亦跌6.7%。銷售數據每月皆有,本無特別,但急挫景象實在多年罕見【圖一】。銷量下跌固然要減價促銷,通縮在望。問題是將縮到什麼地步?
不 妨又重溫二、三十年代的景況。一戰後的銷售及物價皆跌一成以上,幅度相若;不過股災後的銷售跌幅卻三倍於通縮【圖二】,何解?估計是整個二十年代沒有高通 脹所致──先前沒有大幅加價,之後的減幅當然可以較為克制。眾所周知,通縮將進一步延緩消費(因明天將比今天更平),令情況雪上加霜;但若通縮不勁、價格 不插,衰退期可以很長,這或許是為何大蕭條的收縮期持續達三年半之久。可見通縮「有辣有唔辣」。
二十多年來,美國沒有高通脹;去年的5%以上亦只曇花一現。故今次似像1930年起情況,銷售收縮遠甚於通縮。當年銷售跌幅達一成後曾經好轉(見圖二圈),但結果再插。今次跌一成後會否反彈再插?連滙控也開始暴跌,熊三會否已悄悄到來?(在下學了人人超,只問不答。)

美國12月份零售銷售按年下跌9.8%,即使扣除汽車亦跌6.7%。銷售數據每月皆有,本無特別,但急挫景象實在多年罕見【圖一】。銷量下跌固然要減價促銷,通縮在望。問題是將縮到什麼地步?
不 妨又重溫二、三十年代的景況。一戰後的銷售及物價皆跌一成以上,幅度相若;不過股災後的銷售跌幅卻三倍於通縮【圖二】,何解?估計是整個二十年代沒有高通 脹所致──先前沒有大幅加價,之後的減幅當然可以較為克制。眾所周知,通縮將進一步延緩消費(因明天將比今天更平),令情況雪上加霜;但若通縮不勁、價格 不插,衰退期可以很長,這或許是為何大蕭條的收縮期持續達三年半之久。可見通縮「有辣有唔辣」。
二十多年來,美國沒有高通脹;去年的5%以上亦只曇花一現。故今次似像1930年起情況,銷售收縮遠甚於通縮。當年銷售跌幅達一成後曾經好轉(見圖二圈),但結果再插。今次跌一成後會否反彈再插?連滙控也開始暴跌,熊三會否已悄悄到來?(在下學了人人超,只問不答。)
Monday, January 12, 2009
美國房地產景氣觀察指標介紹
美國房地產景氣觀察指標介紹
在過去,房地產業的活動常被視為火車頭產業,是因為過去房地產景氣的枯榮對其他產業有相當大的影響作用,亦即不動產景氣在好的時候,常可以帶動建材、水泥、鋼鐵、金融等周邊的發展,對帶動總體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功能,因此,表示房地產的相關活動對總體經濟有相當高的關聯特性。
我們可以直接觀察的就是房屋銷售的數字,因為房屋銷售是一項影響廣泛且相當重要的景氣領先指標,房屋銷售的強弱,除了顯現了住宅部門的景氣狀況,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房屋開工及營建、住宅等相關耐久財或非耐久財,例如建材,家電,裝潢等產業。此外,由於房屋的投資或消費性耐久財支出,金額較為龐大,一般民眾在做購買或投資決策之前往往會審慎考慮未來的經濟狀況,因此具有領先經濟指標的特性,通常房屋銷售率持續下降,代表經濟景況可能將走下坡,反之則預示景氣將出現復甦。而美國的房屋銷售數字,有美國商業部每月 16-19號所公佈的新屋銷售數字,和全國房地產經紀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Realtors)所公佈的成屋銷售數字。
房屋銷售可分為新屋銷售與成屋銷售,在美國,以成屋銷售為大宗,新屋佔整體房屋銷售約僅有兩成不到的比例,以2005 年11 月份公佈的數據為例,新屋銷售為124 百萬戶,成屋銷售697 百萬戶,新屋銷售佔整體房屋銷售的15%,所以一般在解讀房屋銷售數字時,普遍以成屋銷售增減的重要性較大,且兩者呈現同向增加或減少時,對於房地產景氣的判讀通常也較為一致的成長或衰退,但若遇見新屋銷售增減與成屋銷售減增的不一致狀況時,則通常以成屋銷售和新屋銷售的總計數和前月總和數字做比較。
一般而言,房屋銷售狀況取決於房貸利率水準的高低,利率越低,房屋需求越熱絡。除銷售量外,待售房屋數量與中價位 (Medium Price)和平均銷售價格(Average Price)亦非常重要,待售房屋數量即為存貨,可以觀察出目前市場上閒置的房屋存量,若除以每月銷售數量,即可得出去化目前庫存所需的時時間,房屋消化速度越快,意味房地產需求暢旺,可能接著推動房屋開工率的上揚,相關產業也將隨之受益。至於房屋銷售的平均價格和中價位房屋價格的走勢,則可觀察目前房地產價格是否有過度偏離的情況,以衡量市場的熱況,和民眾的購買力,並可分析通膨或有無泡沫的可能。
另外,房屋銷售的領先指標,則可觀察房屋開工率(Housing Starts)與營建許可(Building Permits),房屋開工率是指每個月私有住宅或公寓破土動工的數量,而由於開工之前須向主管機關取得營建許可後始可動工,可預期未來一個月的房屋開工水準,在發佈房屋開工率的同時,也會同時發布營建許可,是一項對整
體經濟活動有預測性的領先指標。通常房屋開工率和聯邦基準利率呈現反向關係,利率上升,購屋意願降低,將使房屋銷售的領先指標,房屋開工率呈現下滑。
通常利率上揚階段,民眾貸款利率隨之上揚,購屋成本因此上升,因此可另另外觀察民眾的貸款來源,如美國抵押銀行協會(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MBA)所統計的MBA 貸款申請指數,是否因利率上揚而抑制了民眾的房屋需求與再融資的慾望或購屋意願等。以及MBA 所發布的另一個指標,重新貸款指數(re-finance index)是指貸款者在支付一定手續費之後,可將原先的固定貸款利率重新調整至當期水平,在2001~2003 年利率下跌期間,重新貸款指數出現明顯上揚,顯示利率的下滑為貸款者提供降低購屋成本的誘因及空間。
而民眾的購屋能力方面,可觀察由美國國家不動產經紀人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 of Realtors,NAR)所公佈的購屋能力綜合指數,等於1,表示一個中等收入的家庭有足夠的能力,用貸款買一間中價位的房屋,超過1,表示有較強的能力買房子;小於1 則表示民眾的收入不夠支應房貸。通常房價與利率上漲,將會降低民眾的購屋能力,成反向關係。
在租屋市場方面,從消費者物價指數構成要素中,可發現住宅類的物價就佔佔了32.68%左右,而其計算方式並非是房價,而是以租金價格為主,在美國,租金價格主要是由屋主的租金和外地投宿價格所構成,因此可觀察物價指數中的住宅類價格年增率是否有隨房價大幅成長,藉以了解整體不動產市場中,新屋的購買和租屋市場的租金之間的變動關係。
在過去,房地產業的活動常被視為火車頭產業,是因為過去房地產景氣的枯榮對其他產業有相當大的影響作用,亦即不動產景氣在好的時候,常可以帶動建材、水泥、鋼鐵、金融等周邊的發展,對帶動總體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功能,因此,表示房地產的相關活動對總體經濟有相當高的關聯特性。
我們可以直接觀察的就是房屋銷售的數字,因為房屋銷售是一項影響廣泛且相當重要的景氣領先指標,房屋銷售的強弱,除了顯現了住宅部門的景氣狀況,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房屋開工及營建、住宅等相關耐久財或非耐久財,例如建材,家電,裝潢等產業。此外,由於房屋的投資或消費性耐久財支出,金額較為龐大,一般民眾在做購買或投資決策之前往往會審慎考慮未來的經濟狀況,因此具有領先經濟指標的特性,通常房屋銷售率持續下降,代表經濟景況可能將走下坡,反之則預示景氣將出現復甦。而美國的房屋銷售數字,有美國商業部每月 16-19號所公佈的新屋銷售數字,和全國房地產經紀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Realtors)所公佈的成屋銷售數字。
房屋銷售可分為新屋銷售與成屋銷售,在美國,以成屋銷售為大宗,新屋佔整體房屋銷售約僅有兩成不到的比例,以2005 年11 月份公佈的數據為例,新屋銷售為124 百萬戶,成屋銷售697 百萬戶,新屋銷售佔整體房屋銷售的15%,所以一般在解讀房屋銷售數字時,普遍以成屋銷售增減的重要性較大,且兩者呈現同向增加或減少時,對於房地產景氣的判讀通常也較為一致的成長或衰退,但若遇見新屋銷售增減與成屋銷售減增的不一致狀況時,則通常以成屋銷售和新屋銷售的總計數和前月總和數字做比較。
一般而言,房屋銷售狀況取決於房貸利率水準的高低,利率越低,房屋需求越熱絡。除銷售量外,待售房屋數量與中價位 (Medium Price)和平均銷售價格(Average Price)亦非常重要,待售房屋數量即為存貨,可以觀察出目前市場上閒置的房屋存量,若除以每月銷售數量,即可得出去化目前庫存所需的時時間,房屋消化速度越快,意味房地產需求暢旺,可能接著推動房屋開工率的上揚,相關產業也將隨之受益。至於房屋銷售的平均價格和中價位房屋價格的走勢,則可觀察目前房地產價格是否有過度偏離的情況,以衡量市場的熱況,和民眾的購買力,並可分析通膨或有無泡沫的可能。
另外,房屋銷售的領先指標,則可觀察房屋開工率(Housing Starts)與營建許可(Building Permits),房屋開工率是指每個月私有住宅或公寓破土動工的數量,而由於開工之前須向主管機關取得營建許可後始可動工,可預期未來一個月的房屋開工水準,在發佈房屋開工率的同時,也會同時發布營建許可,是一項對整
體經濟活動有預測性的領先指標。通常房屋開工率和聯邦基準利率呈現反向關係,利率上升,購屋意願降低,將使房屋銷售的領先指標,房屋開工率呈現下滑。
通常利率上揚階段,民眾貸款利率隨之上揚,購屋成本因此上升,因此可另另外觀察民眾的貸款來源,如美國抵押銀行協會(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MBA)所統計的MBA 貸款申請指數,是否因利率上揚而抑制了民眾的房屋需求與再融資的慾望或購屋意願等。以及MBA 所發布的另一個指標,重新貸款指數(re-finance index)是指貸款者在支付一定手續費之後,可將原先的固定貸款利率重新調整至當期水平,在2001~2003 年利率下跌期間,重新貸款指數出現明顯上揚,顯示利率的下滑為貸款者提供降低購屋成本的誘因及空間。
而民眾的購屋能力方面,可觀察由美國國家不動產經紀人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 of Realtors,NAR)所公佈的購屋能力綜合指數,等於1,表示一個中等收入的家庭有足夠的能力,用貸款買一間中價位的房屋,超過1,表示有較強的能力買房子;小於1 則表示民眾的收入不夠支應房貸。通常房價與利率上漲,將會降低民眾的購屋能力,成反向關係。
在租屋市場方面,從消費者物價指數構成要素中,可發現住宅類的物價就佔佔了32.68%左右,而其計算方式並非是房價,而是以租金價格為主,在美國,租金價格主要是由屋主的租金和外地投宿價格所構成,因此可觀察物價指數中的住宅類價格年增率是否有隨房價大幅成長,藉以了解整體不動產市場中,新屋的購買和租屋市場的租金之間的變動關係。
Saturday, January 10, 2009
樓市調整被推後
2008年顛覆了許多在房地產市場被普遍接受的思維定式:囤地會賺大錢,但原來也可能是死亡陷阱;房價不僅會升,也會跌,甚至大跌;中國的房地產政策竟可以在一夜之間作出180度轉變;王石不止是爬山好手,跳樓大減價也在行。
中國的樓市在一年間由狂熱轉為惶恐,由烈日炎炎變成冰天雪地。政策的打壓,終於止住了房價狂的步伐,不過接下來的發展卻是北京始料不及的。成交量的急跌和融資的困難,使開發商的資金狀況迅速惡化。北京奧運會並未激發起買房人的購買激情,接下來的全球金融海嘯和內需放緩,更將“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推向冰點。如果沒有外力支援,中國房地產市場面臨著崩盤的危機。
這種背景下,中國房地產的政策立場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房地產業不僅是經濟的重要產業,而且突然成為制止經濟全面滑坡的支柱,個人消費和金融安全取決於它,產業鏈重新動也少不了它。
2008年10月22日,國務院連出七招,直接刺激掙扎中的樓市,這是共和國歷史上針對房地產業最大的一次政策救市。但是七招沒有擊中樓市的兩個關鍵點——開發商的現金流和購房人的價格預期,因此對市場的實質性幫助有限。
12月17日,北京再出三招,放寬第二套住宅的房貸,並通過減稅刺激成交。筆者認為,這次的三招中有半招是有用的,便是支援合理的融資需求……對有實力有信譽的房企兼併重組提供融資和相關金融服務。政府在信貸政策上網開一面,對紓緩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加速行業整固十分有利。
不過筆者相信,北京最有效的是這十招之外的第十一招,即容忍地方政府拯救本地樓市。地方政府與當地開發商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只要北京不反對、不懲處,相信各地均有意願和能力推出救市方案,而且創新能力有時令人歎為觀止。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發功,應該是穩定中國樓市的關鍵。
隨著信貸尺度的放寬和地方政府的介入,筆者認為開發商現金流危機的最壞時間已經度過,這輪調整中最不確定的因素得以安定。這不代表開發商不會再倒閉,不過它們被收購的可能性大過通過大減價來套現,全國範圍內房價大跌的風險已明顯下降。
這個新的發展,使得房價與金融資產價格之間的錯配變得非常有趣。全國平均房價下跌不到5%,但是開發商的股價平均跌去80%,開發商在海外發行的債券平均有50%的折讓(即能夠以50元買入100元面值的債券,如果債券到期日開發商並未破產,投資回報將為100%)。造成這種錯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投資者對開發商破產的風險仍十分審慎;二是金融海嘯造成恐慌性拋售,資產價格被過度低估。
2009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形勢未必如股價、債價那有意思。從基本面來看,持續一年的滯銷使本來就失衡的供需關係更加失衡。政府推動政策適用房會直接衝擊低端商品房。目前商品房空置面積超過1.3億平方米,可售面積需要起碼21個月的時間來消化,兩個數位均為歷史新高。
在按揭利率優惠、稅收優惠和地方政策扶持下,筆者認為2009年的住房銷售量會比上一年有所好轉,但房價難有大的起色。經濟的大環境是通縮重臨、收入減少,樓市的基調應該是以整固為主,能夠穩住房價已經是最好結果了。
從大局來看,筆者相信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處在“超級泡沫”中。“泡沫”的含義不言自明,它體現在房價與一般市民的收入差距上,體現在供需的嚴重失衡上。超級指的是中國的一些特殊國情:過度的流動性、封閉的資本專案、強勢干預的中央政府和“利益攸關”的地方政府。這些因素使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周期變化深受政府行為的影響。
目前已看不到北京進一步調整樓市、擠壓資產價格泡沫的意欲了。在經濟的內憂外患下,政府的注意力全放在已起的火頭上。至於定時炸彈的處理,那是以後的事。少了北京的強力打壓,多了地方政府的從旁協助,銀行又在信貸上“捉放曹”,筆者認為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時機被推後了。
但是,調整被推後,不代表調整不再發生,因為市場運行有其內在規律,長遠看未必以政府意志為轉移。只要房價與收入的失衡、供應與需求的失衡一日不除,泡沫仍可能爆掉。
中國的房價不僅與國民的收入水平脫節,不經意間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比較也變得離譜。上海等地的頂級閣樓”紛紛爆出了3000萬元以上的天價。400萬美元可以在美國買一個農莊,在歐洲買一座城堡,在亞洲買一片海灘,真不知那些閣樓(而且只有幾十年使用權)乃何方瑰寶。中國的資本專案開放之時,是樓市調整的最後期限。中國的增長實力不容低估,不過請你自忖一下,有錢的話會選農莊、城堡、沙灘,還是那個既無藝術品位也無體貼服務的頂級閣樓?
中國的樓市在一年間由狂熱轉為惶恐,由烈日炎炎變成冰天雪地。政策的打壓,終於止住了房價狂的步伐,不過接下來的發展卻是北京始料不及的。成交量的急跌和融資的困難,使開發商的資金狀況迅速惡化。北京奧運會並未激發起買房人的購買激情,接下來的全球金融海嘯和內需放緩,更將“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推向冰點。如果沒有外力支援,中國房地產市場面臨著崩盤的危機。
這種背景下,中國房地產的政策立場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房地產業不僅是經濟的重要產業,而且突然成為制止經濟全面滑坡的支柱,個人消費和金融安全取決於它,產業鏈重新動也少不了它。
2008年10月22日,國務院連出七招,直接刺激掙扎中的樓市,這是共和國歷史上針對房地產業最大的一次政策救市。但是七招沒有擊中樓市的兩個關鍵點——開發商的現金流和購房人的價格預期,因此對市場的實質性幫助有限。
12月17日,北京再出三招,放寬第二套住宅的房貸,並通過減稅刺激成交。筆者認為,這次的三招中有半招是有用的,便是支援合理的融資需求……對有實力有信譽的房企兼併重組提供融資和相關金融服務。政府在信貸政策上網開一面,對紓緩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加速行業整固十分有利。
不過筆者相信,北京最有效的是這十招之外的第十一招,即容忍地方政府拯救本地樓市。地方政府與當地開發商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只要北京不反對、不懲處,相信各地均有意願和能力推出救市方案,而且創新能力有時令人歎為觀止。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發功,應該是穩定中國樓市的關鍵。
隨著信貸尺度的放寬和地方政府的介入,筆者認為開發商現金流危機的最壞時間已經度過,這輪調整中最不確定的因素得以安定。這不代表開發商不會再倒閉,不過它們被收購的可能性大過通過大減價來套現,全國範圍內房價大跌的風險已明顯下降。
這個新的發展,使得房價與金融資產價格之間的錯配變得非常有趣。全國平均房價下跌不到5%,但是開發商的股價平均跌去80%,開發商在海外發行的債券平均有50%的折讓(即能夠以50元買入100元面值的債券,如果債券到期日開發商並未破產,投資回報將為100%)。造成這種錯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投資者對開發商破產的風險仍十分審慎;二是金融海嘯造成恐慌性拋售,資產價格被過度低估。
2009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形勢未必如股價、債價那有意思。從基本面來看,持續一年的滯銷使本來就失衡的供需關係更加失衡。政府推動政策適用房會直接衝擊低端商品房。目前商品房空置面積超過1.3億平方米,可售面積需要起碼21個月的時間來消化,兩個數位均為歷史新高。
在按揭利率優惠、稅收優惠和地方政策扶持下,筆者認為2009年的住房銷售量會比上一年有所好轉,但房價難有大的起色。經濟的大環境是通縮重臨、收入減少,樓市的基調應該是以整固為主,能夠穩住房價已經是最好結果了。
從大局來看,筆者相信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處在“超級泡沫”中。“泡沫”的含義不言自明,它體現在房價與一般市民的收入差距上,體現在供需的嚴重失衡上。超級指的是中國的一些特殊國情:過度的流動性、封閉的資本專案、強勢干預的中央政府和“利益攸關”的地方政府。這些因素使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周期變化深受政府行為的影響。
目前已看不到北京進一步調整樓市、擠壓資產價格泡沫的意欲了。在經濟的內憂外患下,政府的注意力全放在已起的火頭上。至於定時炸彈的處理,那是以後的事。少了北京的強力打壓,多了地方政府的從旁協助,銀行又在信貸上“捉放曹”,筆者認為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時機被推後了。
但是,調整被推後,不代表調整不再發生,因為市場運行有其內在規律,長遠看未必以政府意志為轉移。只要房價與收入的失衡、供應與需求的失衡一日不除,泡沫仍可能爆掉。
中國的房價不僅與國民的收入水平脫節,不經意間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比較也變得離譜。上海等地的頂級閣樓”紛紛爆出了3000萬元以上的天價。400萬美元可以在美國買一個農莊,在歐洲買一座城堡,在亞洲買一片海灘,真不知那些閣樓(而且只有幾十年使用權)乃何方瑰寶。中國的資本專案開放之時,是樓市調整的最後期限。中國的增長實力不容低估,不過請你自忖一下,有錢的話會選農莊、城堡、沙灘,還是那個既無藝術品位也無體貼服務的頂級閣樓?
Thursday, January 8, 2009
比 亞 迪 (二)
比 亞 迪 02 年 7 月 在 香 港 上 市 , 這 期 間 有 多 間 民 企 相 繼 爆 煲 , 市 場 對 民 企 特 別 有 戒心 , 我 也 寫 過 多 篇 批 評 民 企 的 文 章 , 包 括 一 系 列 關 於 歐 亞 農 業 , 最 有 印 象 是 《 花 股勿 亂 採 》 , 但 當 時 我 對 比 亞 迪 獨 有 好 感 , 它 上 市 時 寫 了 《 這 間 民 企 不 太 亂 》 。 上 市後 , 比 亞 迪 電 池 本 業 愈 做 愈 好 , 證 明 我 的 看 法 沒 錯 , 但 後 來 比 亞 迪 突 然 宣 布 收 購 一間 民 企 汽 車 廠 , 市 場 震 怒 。 當 時 記 者 問 我 有 什 麼 看 法 , 我 的 答 案 跟 所 有 人 的 標 準 評語 一 樣 ︰ 比 亞 迪 不 務 正 業 。
蔡X豪
第1流
今 日 回 看 , 比 亞 迪 進 軍 汽 車 業 不 是 魯 莽 決 定 , 不 是 不 務 正 業 , 它 整 盤 計 劃 一 直朝 電 動 車 的 目 標 進 發 , 核 心 技 術 就 是 老 本 行 電 池 。 這 幾 年 全 球 汽 車 業 出 現 翻 天 覆地 轉 變 , 電 動 車 成 為 政 府 和 消 費 者 寵 兒 , 在 電 動 車 領 域 , 所 有 人 都 是 初 哥 , 傳 統 車廠 過 去 幾 十 年 建 立 的 品 牌 和 資 產 反 而 變 成 包 袱 , 比 亞 迪 有 機 會 以 後 來 者 身 分 顛 覆 汽車 業 ( 上 期 專 欄 對 中 國 電 動 車 發 展 有 多 點 分 析 ) 。 比 亞 迪 主 席 王 傳 福 的 目 標 是 2025 年 超 越 日 本 豐 田 成 為 全 球 最 大 車 廠 ; 這 目 標 宏 大 至 沒 多 少 人 理 會 , 這 次 我 不敢 不 信 。
公 司 跟 人 一 樣 有 自 己 的 「 格 」 , 包 括 性 格 、 品 格 , 做 事 格 調 等 。 重 看 自 己 昔 日 文 章, 比 亞 迪 上 市 時 , 我 看 到 它 的 「 格 」 與 眾 不 同 , 當 時 其 他 民 企 的 「 格 」 普 遍 是 嘈 吵和 閃 耀 , 比 亞 迪 似 是 知 道 自 己 幹 什 麼 , 更 樂 於 沉 實 地 幹 。 這 幾 年 我 們 看 到 比 亞 迪 的「 格 」 進 一 步 成 形 ︰ 有 自 信 、 注 重 自 己 掌 握 技 術 、 有 執 行 能 力 把 技 術 變 為 實 質 市 場。
王 傳 福 只 有 42 歲 , 從 求 學 時 期 至 今 未 離 開 過 研 究 電 池 , 95 年 創 立 比 亞 迪 , 當 時 充電 電 池 是 日 本 企 業 的 天 下 , 比 亞 迪 用 了 十 年 時 間 打 破 日 本 企 業 的 壟 斷 , 現 佔 全 球 手機 電 池 市 場 三 成 份 額 , 成 為 世 界 第 一 。 比 亞 迪 走 過 一 條 跟 其 他 民 企 不 同 的 路 , 不 是以 低 成 本 的 代 工 模 式 起 家 , 也 不 是 依 賴 外 商 技 術 轉 移 , 從 開 始 便 自 己 埋 頭 研 發 , 重點 是 掌 握 技 術 。
比 亞 迪 選 擇 專 注 發 展 電 池 技 術 , 可 能 是 眼 光 , 可 能 是 運 氣 , 但 不 爭 事 實 是 電 池 技 術的 進 步 空 間 非 常 大 。 例 如 手 機 科 技 發 展 速 度 驚 人 , 以 iPhone 為 例 , 它 猶 如 一 部 手提 電 腦 , 能 發 揮 功 能 之 廣 , 速 度 之 快 , 令 人 懷 疑 它 是 否 已 到 了 科 技 極 限 , 可 是 電 池技 術 的 發 展 步 伐 追 不 上 電 話 ; 電 池 可 能 是 手 機 技 術 中 最 弱 一 環 。 明 顯 地 , 電 池 非 簡單 技 術 , 一 方 面 技 術 複 雜 至 入 行 門 檻 甚 高 , 另 一 方 面 技 術 複 雜 至 生 產 商 仍 有 進 步 空間 。 王 傳 福 對 比 亞 迪 電 池 技 術 有 輕 描 淡 寫 的 評 價 ︰ 「 我 們 不 敢 說 比 三 洋 、 東 芝 領 先很 多 年 , 但 至 少 在 三 年 以 上 。 」
比 亞 迪 進 軍 電 動 車 的 邏 輯 , 是 本 身 強 項 生 產 電 池 , 而 電 動 車 的 核 心 技 術 也 是 電 池 ,因 此 發 展 電 動 車 是 理 所 當 然 。 幾 年 前 電 動 車 是 空 中 樓 閣 , 大 部 分 人 ( 包 括 我 ) 都 以為 比 亞 迪 做 夢 ; 時 移 勢 易 , 現 在 電 動 車 成 為 汽 車 業 的 新 希 望 , 忽 然 所 有 人 一 窩 蜂 (包 括 我 ) 轉 認 同 比 亞 迪 的 電 動 車 策 略 。 原 來 所 有 事 情 都 在 王 傳 福 掌 握 之 內 ︰ 「 我們 03 年 收 購 秦 川 汽 車 時 , 很 多 人 說 我 們 暈 了 , 找 不 到 方 向 , 不 相 信 我 們 。 但 我 們非 常 清 楚 , 用 到 電 池 的 產 品 和 行 業 中 , 汽 車 是 最 大 最 有 前 景 。 我 們 能 用 電 動 發 動 機來 顛 覆 整 個 行 業 , 這 太 顯 而 易 見 了 , 我 們 不 需 要 太 多 考 慮 就 知 道 , 要 做 汽 車 。 」
王 傳 福 認 為 比 亞 迪 不 可 能 一 步 跳 到 製 造 電 動 車 , 須 由 傳 統 燃 油 車 做 起 , 經 過 操 練 來掌 握 生 產 汽 車 整 體 技 術 。 當 年 收 購 燃 油 車 廠 就 是 希 望 從 實 際 營 運 中 獲 取 經 驗 , 兼 且能 夠 得 到 第 一 手 汽 車 業 資 訊 。 比 亞 迪 去 年 生 產 20 萬 輛 燃 油 汽 車 , 去 年 12 月 推 出 雙模 電 動 車 ( Hybrid ) , 計 劃 在 今 年 推 出 純 電 動 車 , 到 時 比 亞 迪 可 能 是 全 球 第 一 間車 廠 推 出 商 業 化 純 電 動 車 。
王 傳 福 說 到 他 的 電 動 車 夢 時 , 戲 劇 式 情 節 欠 奉 , 一 切 似 是 淡 淡 然 ︰ 「 困 擾 電 動 車 三大 難 題 ︰ 可 靠 的 電 池 、 低 廉 的 價 格 、 使 用 電 池 的 便 捷 性 , 對 比 亞 迪 已 不 成 問 題 。 」麥 堅 時 企 管 顧 問 認 為 比 亞 迪 有 機 會 憑 電 動 車 成 為 二 十 一 紀 的 福 特 汽 車 。 比 亞 迪 的 電動 車 路 途 不 會 平 坦 , 途 中 必 定 有 泡 沫 、 有 猜 疑 , 要 走 冤 枉 路 , 但 我 不 敢 不 信 王 傳 福和 他 的 團 隊 的 堅 定 意 志 和 冒 險 精 神 。
我 對 一 個 名 牌 手 錶 廣 告 很 有 印 象 , 這 一 隻 手 錶 不 單 是 買 給 自 己 , 同 時 是 買 給 你 的 兒 子 。 假 如 有 一 間 公 司 股 票 可 以 傳 給 下 一 代 , 我 會 選 比 亞 迪 。
蔡X豪
第1流
今 日 回 看 , 比 亞 迪 進 軍 汽 車 業 不 是 魯 莽 決 定 , 不 是 不 務 正 業 , 它 整 盤 計 劃 一 直朝 電 動 車 的 目 標 進 發 , 核 心 技 術 就 是 老 本 行 電 池 。 這 幾 年 全 球 汽 車 業 出 現 翻 天 覆地 轉 變 , 電 動 車 成 為 政 府 和 消 費 者 寵 兒 , 在 電 動 車 領 域 , 所 有 人 都 是 初 哥 , 傳 統 車廠 過 去 幾 十 年 建 立 的 品 牌 和 資 產 反 而 變 成 包 袱 , 比 亞 迪 有 機 會 以 後 來 者 身 分 顛 覆 汽車 業 ( 上 期 專 欄 對 中 國 電 動 車 發 展 有 多 點 分 析 ) 。 比 亞 迪 主 席 王 傳 福 的 目 標 是 2025 年 超 越 日 本 豐 田 成 為 全 球 最 大 車 廠 ; 這 目 標 宏 大 至 沒 多 少 人 理 會 , 這 次 我 不敢 不 信 。
公 司 跟 人 一 樣 有 自 己 的 「 格 」 , 包 括 性 格 、 品 格 , 做 事 格 調 等 。 重 看 自 己 昔 日 文 章, 比 亞 迪 上 市 時 , 我 看 到 它 的 「 格 」 與 眾 不 同 , 當 時 其 他 民 企 的 「 格 」 普 遍 是 嘈 吵和 閃 耀 , 比 亞 迪 似 是 知 道 自 己 幹 什 麼 , 更 樂 於 沉 實 地 幹 。 這 幾 年 我 們 看 到 比 亞 迪 的「 格 」 進 一 步 成 形 ︰ 有 自 信 、 注 重 自 己 掌 握 技 術 、 有 執 行 能 力 把 技 術 變 為 實 質 市 場。
王 傳 福 只 有 42 歲 , 從 求 學 時 期 至 今 未 離 開 過 研 究 電 池 , 95 年 創 立 比 亞 迪 , 當 時 充電 電 池 是 日 本 企 業 的 天 下 , 比 亞 迪 用 了 十 年 時 間 打 破 日 本 企 業 的 壟 斷 , 現 佔 全 球 手機 電 池 市 場 三 成 份 額 , 成 為 世 界 第 一 。 比 亞 迪 走 過 一 條 跟 其 他 民 企 不 同 的 路 , 不 是以 低 成 本 的 代 工 模 式 起 家 , 也 不 是 依 賴 外 商 技 術 轉 移 , 從 開 始 便 自 己 埋 頭 研 發 , 重點 是 掌 握 技 術 。
比 亞 迪 選 擇 專 注 發 展 電 池 技 術 , 可 能 是 眼 光 , 可 能 是 運 氣 , 但 不 爭 事 實 是 電 池 技 術的 進 步 空 間 非 常 大 。 例 如 手 機 科 技 發 展 速 度 驚 人 , 以 iPhone 為 例 , 它 猶 如 一 部 手提 電 腦 , 能 發 揮 功 能 之 廣 , 速 度 之 快 , 令 人 懷 疑 它 是 否 已 到 了 科 技 極 限 , 可 是 電 池技 術 的 發 展 步 伐 追 不 上 電 話 ; 電 池 可 能 是 手 機 技 術 中 最 弱 一 環 。 明 顯 地 , 電 池 非 簡單 技 術 , 一 方 面 技 術 複 雜 至 入 行 門 檻 甚 高 , 另 一 方 面 技 術 複 雜 至 生 產 商 仍 有 進 步 空間 。 王 傳 福 對 比 亞 迪 電 池 技 術 有 輕 描 淡 寫 的 評 價 ︰ 「 我 們 不 敢 說 比 三 洋 、 東 芝 領 先很 多 年 , 但 至 少 在 三 年 以 上 。 」
比 亞 迪 進 軍 電 動 車 的 邏 輯 , 是 本 身 強 項 生 產 電 池 , 而 電 動 車 的 核 心 技 術 也 是 電 池 ,因 此 發 展 電 動 車 是 理 所 當 然 。 幾 年 前 電 動 車 是 空 中 樓 閣 , 大 部 分 人 ( 包 括 我 ) 都 以為 比 亞 迪 做 夢 ; 時 移 勢 易 , 現 在 電 動 車 成 為 汽 車 業 的 新 希 望 , 忽 然 所 有 人 一 窩 蜂 (包 括 我 ) 轉 認 同 比 亞 迪 的 電 動 車 策 略 。 原 來 所 有 事 情 都 在 王 傳 福 掌 握 之 內 ︰ 「 我們 03 年 收 購 秦 川 汽 車 時 , 很 多 人 說 我 們 暈 了 , 找 不 到 方 向 , 不 相 信 我 們 。 但 我 們非 常 清 楚 , 用 到 電 池 的 產 品 和 行 業 中 , 汽 車 是 最 大 最 有 前 景 。 我 們 能 用 電 動 發 動 機來 顛 覆 整 個 行 業 , 這 太 顯 而 易 見 了 , 我 們 不 需 要 太 多 考 慮 就 知 道 , 要 做 汽 車 。 」
王 傳 福 認 為 比 亞 迪 不 可 能 一 步 跳 到 製 造 電 動 車 , 須 由 傳 統 燃 油 車 做 起 , 經 過 操 練 來掌 握 生 產 汽 車 整 體 技 術 。 當 年 收 購 燃 油 車 廠 就 是 希 望 從 實 際 營 運 中 獲 取 經 驗 , 兼 且能 夠 得 到 第 一 手 汽 車 業 資 訊 。 比 亞 迪 去 年 生 產 20 萬 輛 燃 油 汽 車 , 去 年 12 月 推 出 雙模 電 動 車 ( Hybrid ) , 計 劃 在 今 年 推 出 純 電 動 車 , 到 時 比 亞 迪 可 能 是 全 球 第 一 間車 廠 推 出 商 業 化 純 電 動 車 。
王 傳 福 說 到 他 的 電 動 車 夢 時 , 戲 劇 式 情 節 欠 奉 , 一 切 似 是 淡 淡 然 ︰ 「 困 擾 電 動 車 三大 難 題 ︰ 可 靠 的 電 池 、 低 廉 的 價 格 、 使 用 電 池 的 便 捷 性 , 對 比 亞 迪 已 不 成 問 題 。 」麥 堅 時 企 管 顧 問 認 為 比 亞 迪 有 機 會 憑 電 動 車 成 為 二 十 一 紀 的 福 特 汽 車 。 比 亞 迪 的 電動 車 路 途 不 會 平 坦 , 途 中 必 定 有 泡 沫 、 有 猜 疑 , 要 走 冤 枉 路 , 但 我 不 敢 不 信 王 傳 福和 他 的 團 隊 的 堅 定 意 志 和 冒 險 精 神 。
我 對 一 個 名 牌 手 錶 廣 告 很 有 印 象 , 這 一 隻 手 錶 不 單 是 買 給 自 己 , 同 時 是 買 給 你 的 兒 子 。 假 如 有 一 間 公 司 股 票 可 以 傳 給 下 一 代 , 我 會 選 比 亞 迪 。
Wednesday, January 7, 2009
財務分析系列(二)
万科的标杆学习
2007年04月23日
帕尔迪的本质是提高经营效率,它的销售利润率并不高,但同样的资产创造出了更多的收入,从而获得了高额回报。于是,实施类似帕尔迪的战略意味着企业会通过开发更多的楼盘以满足需求,同时不追求在单一楼盘上获取高额利润,这样的企业当然是政府、供应商、购房者更加欢迎的
人们普遍认为国内的房地产企业问题不少,有人甚至断言地产危机来临后将有70%的开发商破产出局。于是,郎咸平教授试图为大陆房地产企业指点迷津,认为目前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风险最高的行业,而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然而,郎教授提到的榜样之一——香港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0016.HK)本是万科的第二个标杆(第一个是索尼),而万科却已经“另觅新欢”。
与新鸿基相比,帕尔迪回报股东更多
2003年12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万科董事总经理郁亮代表管理层首次提出,万科有意以帕尔迪(Pulte Homes,PHM.NYSE)作为新的标杆企业,理由是地域同样辽阔、市场同样高度分散(前五位房地产开发商只占全国房屋销售总额的13%)的美国,与香港、新加坡和日本这样的半岛或海岛型经济体相比,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内地市场特点更为贴近,而帕尔迪在跨地域经营、土地储备方式、持续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客户细分及关系维护等诸多方面都有良好表现,堪称万科今后发展的楷模。
其实,除了郁亮所提到的理由,帕尔迪还有其他过人之处,从经营业绩和抗风险能力方面来分析,也颇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帕尔迪是一家战略制胜的企业,而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取得竞争优势并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to achieve competitiveness and earn above-average returns)。我们认为,评价一家企业应该从这一角度出发,而净资产收益率(ROE,return on equity)是一个不错的指标。
对比帕尔迪和新鸿基近年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我们发现,帕尔迪给股东的回报远远超出了新鸿基(图1)。
图1 帕尔迪和新鸿基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帕尔迪和新鸿基分别是美国和香港最优秀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两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差距如此之大,恐怕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作一个简单的杜邦分析可以发现,尽管新鸿基的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数倍于帕尔迪,凸显房地产行业“暴利”特征,但过低的资产周转率(收入/资产)和权益乘数(资产/股东权益)拉了它的后腿(表1)。
表1 帕尔迪和新鸿基2005年度杜邦分析
项目
帕尔迪
新鸿基
净资产收益率
25.04%
6.91%
权益乘数
2.19
1.28
总资产收益率
11.43%
5.40%
净利润率
10.15%
45.20%
资产周转率
1.13
0.12
注:新鸿基2005财年截止至6月30日。
新鸿基更注重风险防范
新鸿基的权益乘数低是为了控制风险而维持较低的负债率,而净利润率高其实也部分来自为防范风险而进行的多元化举措。
在新鸿基的各项业务中,房地产出租业务和酒店业务的利润率都高于房地产开发,而出租业务贡献的利润甚至超过了开发业务。对新鸿基来说,出租和酒店业务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是防范地产风险的一剂良药(表2)。
表2 新鸿基业务分部信息(百万港元)
项目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营业额
营业溢利
利润率
营业额
营业溢利
利润率
营业额
营业溢利
利润率
物业销售
12543
2769
22.08%
10004
2401
24.00%
10274
3626
35.29%
租项收益
5175
3857
74.53%
4978
3729
74.91%
5056
3740
73.97%
酒店经营
510
154
30.20%
597
227
38.02%
679
264
38.88%
其他业务
4717
650
13.78%
6185
1087
17.57%
6936
1103
15.90%
合计
22945
7430
32.38%
21764
7444
34.20%
22945
8733
38.06%
注:营业溢利为财务支出前数字。
与新鸿基相比,帕尔迪的业务种类要少,只有房地产开发和金融服务两项业务,即使是房地产开发业务,利润率也低得多(表3)。
由此可见,帕尔迪走的是一条更为专业化的道路,通过提高经营效率来获得竞争优势;而新鸿基业务相对多元化,已经逐渐从房地产开发转型到获取投资收益为主。
表3 帕尔迪业务分部信息(千美元)
项目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收入
税前利润
利润率
收入
税前利润
利润率
收入
税前利润
利润率
房地产开发
8701661
1000513
11.50%
11400008
1635580
14.35%
14528236
2298822
15.82%
金融服务
115847
68846
59.43%
112719
47429
42.08%
161414
70586
43.73%
合计
8817508
1069359
12.13%
11512727
1683009
14.62%
14689650
2369408
16.13%
凡事有利必有弊。
新鸿基的业务结构虽然可以提供更稳定的现金流,利润率也高,然而出租业务和酒店业务也使得公司的资产结构发生变化,非房地产开发业务资产比重过大使得公司的资产周转率不可避免地变低(表4)。
表4 帕尔迪和新鸿基2005年度资产结构比较(千美元、百万港元)
项目
帕尔迪
新鸿基
金额
比例
金额
比例
现金
1002268
7.68%
6519
3.40%
存货和土地
9090488
69.67%
37277
19.42%
其它资产
2955418
22.65%
148150
77.18%
资产总额
13048174
191946
在牺牲资产周转率以求得更稳定业务结构后,新鸿基在负债方面仍然要慎重得多(表5)。
表5 帕尔迪和新鸿基2005年度负债率比较(千美元、百万港元)
项目
帕尔迪
新鸿基
资产
13048174
191,946
负债
7090832
38,181
资产负债率
54.34%
19.89%
短期有息负债
893001
1,605
长期有息负债
3386527
21,461
有息负债
4279528
23,066
股东权益
5957342
153,765
有息负债占负债比例
60.35%
60.41%
D/Capital
36.24%
12.25%
注:D为长期有息负债,Capital为长期有息负债与股东权益(包括少数股东权益)之和。
或许郎咸平教授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新鸿基如此谨慎。
在《标本》一书中,郎教授指出:“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大陆房地产的某些地方与香港的历史极为类似。香港这些公司之所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了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这些策略最终都可以表现为一点,那就是维持较高的现金流和较低的负债率。面对像亚洲金融危机、宏观调控、外国投机性资金融入这样不可控的外在风险,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减少或者抵消这些风险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地产公司均资本负债率(而不是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在20%左右,而现金占总资产比例高达5% 以上,这可以看作是这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标准。”
事实果真这样吗?
Z值显示帕尔迪更能抗击风险
与帕尔迪相比,新鸿基的负债率更低,但是,帕尔迪并非漠视风险,而是判断标准不同。
帕尔迪在经营中为自己立下了一条纪律:长期有息负债占资本的比率(debt-to-total capital ratio,以下简写为D/C)不超过40%。帕尔迪认为这条纪律可以保证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不紧张,可以保证不获得过多的土地储备,而54年的连续盈利(实际上是55年,帕尔迪是2004年年报中作的上述陈述)则证明它收效甚佳。
仅从D/C和资产负债率这些指标来衡量,新鸿基似乎更能抗击风险,然而如果用Z值来判断,答案竟然是相反的(表6)。
Z值是美国学者Altman 发明的一种衡量企业破产风险的方法,这一模型预测企业的Z值小于1.20时将破产,Z值介于1.20和2.90之间为“灰色区域”,Z大于2.90则企业没有破产风险。计算方法如下:
Z=0.717(X1)+0.847(X2)+3.11(X3)+0.420(X4)+0.998(X5)
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
X2=留存收益/总资产
X3=息前税前利润/总资产
X4=股东权益/负债
X5=销售收入/总资产
Z值在关注财务状况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周转率,这体现在X3 和X5 在公式中的权重比其他指标更大。
表6 帕尔迪和新鸿基2005年Z值比较
项目
帕尔迪
新鸿基
Z
2.74
2.40
X1
0.58
0.10
X2
0.36
0.36
X3
0.17
0.07
X4
0.84
4.03
X5
1.13
0.12
尽管新鸿基更加注意维持低的负债率,然而帕尔迪的Z值却更高,表明它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而前文我们提到它对股东的回报也更高。
帕尔迪战略会更受多方欢迎
万科改学帕尔迪了,但并非新鸿基就不值得学习。
然而,新鸿基的强项——拿地却是万科的弱项。所以,即使万科想学新鸿基,犹如“挟泰山以超北海”,亦是“不能”,尽管万科近年来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在拿地方面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政府希望房价平稳上涨,所以某些地方房价上涨过快导致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在全国布局,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化解这种政策风险。
虽说是寒鸭入水,寒鸦上树,抵御冬天的方法因人而异,然而从大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向帕尔迪学习会受到更多方面的认同。
我们认为,帕尔迪的本质是提高经营效率,它的销售利润率并不高,但同样的资产创造出了更多的收入,从而获得了高额回报。中国目前的矛盾在于,一方面老百姓在住房上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房价高企,开发商获取了过多的利润,而真正以消费为目的的购房者不堪重负。实施类似帕尔迪的战略则意味着企业会通过开发更多的楼盘以满足需求,同时不追求在单一楼盘上获取高额利润。
对政府、对供应商、对购房者来说,这样的企业无疑会更受欢迎
2007年04月23日
帕尔迪的本质是提高经营效率,它的销售利润率并不高,但同样的资产创造出了更多的收入,从而获得了高额回报。于是,实施类似帕尔迪的战略意味着企业会通过开发更多的楼盘以满足需求,同时不追求在单一楼盘上获取高额利润,这样的企业当然是政府、供应商、购房者更加欢迎的
人们普遍认为国内的房地产企业问题不少,有人甚至断言地产危机来临后将有70%的开发商破产出局。于是,郎咸平教授试图为大陆房地产企业指点迷津,认为目前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风险最高的行业,而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然而,郎教授提到的榜样之一——香港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0016.HK)本是万科的第二个标杆(第一个是索尼),而万科却已经“另觅新欢”。
与新鸿基相比,帕尔迪回报股东更多
2003年12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万科董事总经理郁亮代表管理层首次提出,万科有意以帕尔迪(Pulte Homes,PHM.NYSE)作为新的标杆企业,理由是地域同样辽阔、市场同样高度分散(前五位房地产开发商只占全国房屋销售总额的13%)的美国,与香港、新加坡和日本这样的半岛或海岛型经济体相比,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内地市场特点更为贴近,而帕尔迪在跨地域经营、土地储备方式、持续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客户细分及关系维护等诸多方面都有良好表现,堪称万科今后发展的楷模。
其实,除了郁亮所提到的理由,帕尔迪还有其他过人之处,从经营业绩和抗风险能力方面来分析,也颇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帕尔迪是一家战略制胜的企业,而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取得竞争优势并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to achieve competitiveness and earn above-average returns)。我们认为,评价一家企业应该从这一角度出发,而净资产收益率(ROE,return on equity)是一个不错的指标。
对比帕尔迪和新鸿基近年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我们发现,帕尔迪给股东的回报远远超出了新鸿基(图1)。
图1 帕尔迪和新鸿基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帕尔迪和新鸿基分别是美国和香港最优秀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两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差距如此之大,恐怕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作一个简单的杜邦分析可以发现,尽管新鸿基的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数倍于帕尔迪,凸显房地产行业“暴利”特征,但过低的资产周转率(收入/资产)和权益乘数(资产/股东权益)拉了它的后腿(表1)。
表1 帕尔迪和新鸿基2005年度杜邦分析
项目
帕尔迪
新鸿基
净资产收益率
25.04%
6.91%
权益乘数
2.19
1.28
总资产收益率
11.43%
5.40%
净利润率
10.15%
45.20%
资产周转率
1.13
0.12
注:新鸿基2005财年截止至6月30日。
新鸿基更注重风险防范
新鸿基的权益乘数低是为了控制风险而维持较低的负债率,而净利润率高其实也部分来自为防范风险而进行的多元化举措。
在新鸿基的各项业务中,房地产出租业务和酒店业务的利润率都高于房地产开发,而出租业务贡献的利润甚至超过了开发业务。对新鸿基来说,出租和酒店业务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是防范地产风险的一剂良药(表2)。
表2 新鸿基业务分部信息(百万港元)
项目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营业额
营业溢利
利润率
营业额
营业溢利
利润率
营业额
营业溢利
利润率
物业销售
12543
2769
22.08%
10004
2401
24.00%
10274
3626
35.29%
租项收益
5175
3857
74.53%
4978
3729
74.91%
5056
3740
73.97%
酒店经营
510
154
30.20%
597
227
38.02%
679
264
38.88%
其他业务
4717
650
13.78%
6185
1087
17.57%
6936
1103
15.90%
合计
22945
7430
32.38%
21764
7444
34.20%
22945
8733
38.06%
注:营业溢利为财务支出前数字。
与新鸿基相比,帕尔迪的业务种类要少,只有房地产开发和金融服务两项业务,即使是房地产开发业务,利润率也低得多(表3)。
由此可见,帕尔迪走的是一条更为专业化的道路,通过提高经营效率来获得竞争优势;而新鸿基业务相对多元化,已经逐渐从房地产开发转型到获取投资收益为主。
表3 帕尔迪业务分部信息(千美元)
项目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收入
税前利润
利润率
收入
税前利润
利润率
收入
税前利润
利润率
房地产开发
8701661
1000513
11.50%
11400008
1635580
14.35%
14528236
2298822
15.82%
金融服务
115847
68846
59.43%
112719
47429
42.08%
161414
70586
43.73%
合计
8817508
1069359
12.13%
11512727
1683009
14.62%
14689650
2369408
16.13%
凡事有利必有弊。
新鸿基的业务结构虽然可以提供更稳定的现金流,利润率也高,然而出租业务和酒店业务也使得公司的资产结构发生变化,非房地产开发业务资产比重过大使得公司的资产周转率不可避免地变低(表4)。
表4 帕尔迪和新鸿基2005年度资产结构比较(千美元、百万港元)
项目
帕尔迪
新鸿基
金额
比例
金额
比例
现金
1002268
7.68%
6519
3.40%
存货和土地
9090488
69.67%
37277
19.42%
其它资产
2955418
22.65%
148150
77.18%
资产总额
13048174
191946
在牺牲资产周转率以求得更稳定业务结构后,新鸿基在负债方面仍然要慎重得多(表5)。
表5 帕尔迪和新鸿基2005年度负债率比较(千美元、百万港元)
项目
帕尔迪
新鸿基
资产
13048174
191,946
负债
7090832
38,181
资产负债率
54.34%
19.89%
短期有息负债
893001
1,605
长期有息负债
3386527
21,461
有息负债
4279528
23,066
股东权益
5957342
153,765
有息负债占负债比例
60.35%
60.41%
D/Capital
36.24%
12.25%
注:D为长期有息负债,Capital为长期有息负债与股东权益(包括少数股东权益)之和。
或许郎咸平教授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新鸿基如此谨慎。
在《标本》一书中,郎教授指出:“香港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大陆房地产的某些地方与香港的历史极为类似。香港这些公司之所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了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这些策略最终都可以表现为一点,那就是维持较高的现金流和较低的负债率。面对像亚洲金融危机、宏观调控、外国投机性资金融入这样不可控的外在风险,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减少或者抵消这些风险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地产公司均资本负债率(而不是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在20%左右,而现金占总资产比例高达5% 以上,这可以看作是这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标准。”
事实果真这样吗?
Z值显示帕尔迪更能抗击风险
与帕尔迪相比,新鸿基的负债率更低,但是,帕尔迪并非漠视风险,而是判断标准不同。
帕尔迪在经营中为自己立下了一条纪律:长期有息负债占资本的比率(debt-to-total capital ratio,以下简写为D/C)不超过40%。帕尔迪认为这条纪律可以保证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不紧张,可以保证不获得过多的土地储备,而54年的连续盈利(实际上是55年,帕尔迪是2004年年报中作的上述陈述)则证明它收效甚佳。
仅从D/C和资产负债率这些指标来衡量,新鸿基似乎更能抗击风险,然而如果用Z值来判断,答案竟然是相反的(表6)。
Z值是美国学者Altman 发明的一种衡量企业破产风险的方法,这一模型预测企业的Z值小于1.20时将破产,Z值介于1.20和2.90之间为“灰色区域”,Z大于2.90则企业没有破产风险。计算方法如下:
Z=0.717(X1)+0.847(X2)+3.11(X3)+0.420(X4)+0.998(X5)
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
X2=留存收益/总资产
X3=息前税前利润/总资产
X4=股东权益/负债
X5=销售收入/总资产
Z值在关注财务状况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周转率,这体现在X3 和X5 在公式中的权重比其他指标更大。
表6 帕尔迪和新鸿基2005年Z值比较
项目
帕尔迪
新鸿基
Z
2.74
2.40
X1
0.58
0.10
X2
0.36
0.36
X3
0.17
0.07
X4
0.84
4.03
X5
1.13
0.12
尽管新鸿基更加注意维持低的负债率,然而帕尔迪的Z值却更高,表明它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而前文我们提到它对股东的回报也更高。
帕尔迪战略会更受多方欢迎
万科改学帕尔迪了,但并非新鸿基就不值得学习。
然而,新鸿基的强项——拿地却是万科的弱项。所以,即使万科想学新鸿基,犹如“挟泰山以超北海”,亦是“不能”,尽管万科近年来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在拿地方面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政府希望房价平稳上涨,所以某些地方房价上涨过快导致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在全国布局,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化解这种政策风险。
虽说是寒鸭入水,寒鸦上树,抵御冬天的方法因人而异,然而从大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向帕尔迪学习会受到更多方面的认同。
我们认为,帕尔迪的本质是提高经营效率,它的销售利润率并不高,但同样的资产创造出了更多的收入,从而获得了高额回报。中国目前的矛盾在于,一方面老百姓在住房上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房价高企,开发商获取了过多的利润,而真正以消费为目的的购房者不堪重负。实施类似帕尔迪的战略则意味着企业会通过开发更多的楼盘以满足需求,同时不追求在单一楼盘上获取高额利润。
对政府、对供应商、对购房者来说,这样的企业无疑会更受欢迎
(轉貼)年報分析系列(一)
万科领先优势将扩大
2007年01月29日
清算土地增值税对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影响剖析
1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证券市场迅速对此做出反应,多数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股价以跌停报收。随即,万科(000002)、金融街(000402)等公司发布公告称,清算土地增值税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不大。
我们认为,万科等公司上述说法是可信的。如果土地增值税清算能够得以认真执行,房价有可能形成一条真空地带,这样只要政府把住土地审批的价格关,房价上涨就可能得到遏制。而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获得高回报率的上市公司将形成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中,拥有大量土地储备、产品线丰富、正在进行工业化生产试验、融资能力极强的万科领先优势将扩大。
万科等已将土地增值税影响反映到利润表中虽然,多数针对《通知》而发布公告的上市公司均提到已经按有关规定预交了土地增值税,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在报表尤其是在利润表中有所反映。
以陆家嘴(600663)为例,该公司于1月22日发布公告称“此前已按上海市税务管理部门的要求对应税项目按销售收入的1%预交了土地增值税,尚未进行清算。”然而从报表看,该公司截至到2006年三季度末尚未预交土地增值税。
相比之下,万科和金融街的数据更令人放心(表1)。不过,根据我们以前的分析,陆家嘴有隐藏利润的嫌疑(见本刊2006年第49期《陆家嘴手持巨额现金莫若分红》),因此大可不必担心其业绩大幅下滑,只是憧憬其土地储备巨额升值的投资者不免要失望了。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营业务税金主要包括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一般要占收入的5.5%。如果缴纳土地增值税,按规定应计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从表1中可以看到,金融街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收入的比为7.13%,远超过5.5%,而公司公告中也清楚地说明,“房产销售时已按规定预交了土地增值税,同时充分计提了土地增值税税金。”至于陆家嘴,公司甚至在会计政策披露中都未提到要交土地增值税。
三家上市公司2006年半年报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相关信息也充分的验证上述判断。
万科在半年报中将营业税以外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称为附加税,从表2中可以看到其附加税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比重远低于金融街,这可能是因为金融街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利润率更高而导致土地增值税税负较重,也有可能是因为会计处理不同。
表3可见金融街和万科2006年年中应交税金——土地增值税金额一为正一为负,表明金融街计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金额大于实际交的税,万科则反之,而2006年三季报的数据则表明万科三季度有更多已交的税金没有计入损益。
不过,万科公告中的一句话似可打消投资者的疑虑,“万科已按土地增值税相关政策和各地方政府规定,在房产实现销售的同时预交了土地增值税,并按相关规则,在以往年度业绩中作了相应的成本预提,同时还在新项目发展中考虑了相关因素。”另据媒体报道,2004至2006年,万科提留的准备金分别为4000万元、9000万元和3亿元。
从会计技术层面分析,万科的上述表示是成立的。按规定,企业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后即可确认销售收入,而其成本在项目决算完成前却只能靠估算,那么万科就是在这个环节将土地增值税因素考虑了进去,即其利润表已经反映了土地增值税对业绩的影响,只是万科和金融街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
既然如此,我们根据万科和金融街这类公司的财报数据预计其未来业绩时,就不必担心征收土地增值税会导致利润率下降。然而,如若考虑到有些公司利润表中并未反映土地增值税的影响,确有必要估算土地增值税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我们仍以万科为例。
我们首先假设表4中成本数并没有考虑土地增值税因素,则:扣除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成本+房地产开发成本)×(1+20%)+(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城建税+印花税),按照报表数据对上面公式中的数据进行估算时,需要注意税务口径与会计口径存在的差别。万科(母公司)并不从事具体的开发业务,因此其管理费用不可能作为扣除项目,而管理费用中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由于并无现金流出也得不到税务机关的承认。
其中,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成本+房地产开发成本以主营业务成本来估算;销售费用以营业费用来估算;管理费用以合并报表中管理费用-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母公司管理费用来估算;财务费用以报表中财务费用来估算;营业税+城建税+印花税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来估算。
这样,扣除项目=主营业务成本×1.2+期间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512539×1.2+(37260+47508-2093+13-18097+6605)+50043 =736286万元。
而增值额=收入-扣除项目=846003-736286 =109717万元,则增值额/扣除项目=109717/736286 =14.90%。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因此,如果万科的全部收入来自于一个楼盘或所有出售楼盘的增值额/扣除项目基本相同,则万科不会受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影响。
如果万科报表中的成本已经包含了预提的土地增值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假设其金额为3亿元,则万科有可能要交4.37亿元的土地增值税。
然而,所谓要交4.37亿元土地增值税是建立在收入来自一个楼盘或所有楼盘的情况相似的基础上的。如果公司的收入来自两个楼盘,其规模相似,而一个增值额略低于扣除项目的20%,另外一个则略高于20%,则要交的土地增值税将会锐减近一半,也就是说在以公司财报估算土地增值税清算对业绩影响时,如果其增值额/扣除项目与20%的界限非常接近时,人们根本无法估计可能要交的税额。因此,部分市场分析人士以简单、粗糙的模型得出的估算结果,并不严谨,投资者最好不要依此进行投资。
房价有可能出现“真空地带”关于清算土地增值税对房价的影响,有房地产商叫嚣会加重开发商负担从而导致房价上涨,我们认为如果政策执行得力,普通住宅价格反倒有可能因此而下降。
假设有这样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收入来自一个楼盘,其开发成本为5亿元,各项费用为1亿元,税金占收入比为5.5%。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如果提高房价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敏感性分析显示,在楼盘销售收入达到8.99亿元时(情景2),公司恰好不用交土地增值税,其毛利率为44.40%,税后利润率为18.62%,应该说这样的利润率在上市公司中已经属于相当高的水平。当然,如果各项费用占成本和费用的比例不同,这一毛利率水平会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这一点可从部分券商和万科的估算结果处得到验证。
然而如果公司继续提高售价,就会发现收入上升而利润下降,如情景3所示,直至收入上升到9.67亿元、与8.99亿相比上升了7.56%时,利润才可以重新达到原来的水平(情景4)。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增值额是否超过扣除项目的20%为一临界点,低于临界点免征土地增值税,而高于临界点则全额征收。
从理论上讲,公司会避免将售价定在收入在8.99亿至9.67亿元之间,毕竟价格低更利于楼盘迅速售出,这样房价就会出现一条“真空地带”。当然,如果公司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润仍可继续提高售价,这样其土地增值税负担会越来越重,以情景7和情景8作个比较可发现,情景8下毛利率最高,但其利润率还低于情景7。
万科的领先优势将扩大国税总局清算土地增值税的政策显示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鉴于其对高毛利率企业的影响更大,因此可以预期会有更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来将以提高资产周转率的方式来弥补销售利润率方面的损失,而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在本刊2006年第33期封面文章《万科:中国帕尔迪》中我们写道,“实施类似帕尔迪的战略则意味着企业会通过开发更多的楼盘以满足需求,同时不追求在单一楼盘上获取高额利润。对政府、对供应商、对购房者来说,这样的企业无疑会更受欢迎。”显然,立志成为中国帕尔迪的万科会在以后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此前,万科曾讲过超过25%利润的生意不做,理由就是习惯了暴利之后,5%利润的事情就不会做了。可以想象,以往做惯豪宅的企业做普通住宅多少会有个适应过程,而对产品线丰富却又以普通住宅为主的万科来说,如果因为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而将豪宅改为普通住宅可能非常自然。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对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上市公司更不利,其理由无非是廉价获得的土地在建成项目时会交更多的税。这似乎很荒谬,因为无论如何有地比没地好、取得土地的价格低比高好。其实,这是因为这些市场人士在利用NAV(Net Asset Value,资产净值)指标对地产公司估值。
NAV是一个静态的指标,与之相比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更重要。无论如何,资金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既然土地增值税会减少公司的利润和现金流,企业想要达到当初的经营目标也就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预期,上市公司必须多开发些项目,只有这样,未来才能顺利地从市场上融到资,融资后就可以买更多的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问题是,手中没有多少土地储备的企业有多大的底气开发大量项目呢?资金对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一些地产商准备联合“上书”,“希望能考虑一下企业的生存问题。”在这篇报道中,却又有这样的描述,“知情人士一般判断上海土地增值额大多远远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50%。上述的一家房地产商也支持这一判断。‘只多不少!很多项目超过了300%以上!’”300%意味着什么?根据上面表6的测算,意味着毛利率高达86.07%!这样的企业仍会有生存问题,只能说明其资金链出现了问题。与之相比,上市公司多数公告称土地增值税对其影响不大,说明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的上市房地产企业由于运作更规范、财务更健康而在这场风暴中更具抗击力,作为其中佼佼者的万科就更不用说了。
对万科来讲,土地增值税清算还有一个独特的作用——加速其工业化生产理想的实现。2007年,万科将在上海新里程二期用工厂化的方式正式开工建设两栋18层的高层住宅。作为房地产行业工业化生产的先行者,万科此举的背后是在现有的中国廉价劳动力市场格局下工业化生产成本过高。因此,推行工业化生产对万科意味着短期业绩将受影响,尽管从长期看这样做能够提高建筑质量、加快开发速度。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在其《创造股东价值的十条原则》中将“制定能使公司预期价值最大化的战略决策,哪怕近期收益可能因此而降低”列为第二条,足见其重要性和艰难。
我们认为,土地增值税政策为万科今后加快工业化生产试验及大规模地推行创造了条件,产品序列从“蚂蚁工房”到“十七英里”海边别墅的万科,一定可以找到这样的项目:使用工业化生产方式虽然提高了开发成本,却因此可以不交或少交土地增值税,最终项目利润不受或只受到很小的影响。这样,万科的管理层就不会因此而承受资本市场的压力。而一旦工业化生产成功了,万科就可以巩固并扩大其行业领先优势,对长期投资者而言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2007年01月29日
清算土地增值税对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影响剖析
1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证券市场迅速对此做出反应,多数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股价以跌停报收。随即,万科(000002)、金融街(000402)等公司发布公告称,清算土地增值税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不大。
我们认为,万科等公司上述说法是可信的。如果土地增值税清算能够得以认真执行,房价有可能形成一条真空地带,这样只要政府把住土地审批的价格关,房价上涨就可能得到遏制。而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获得高回报率的上市公司将形成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中,拥有大量土地储备、产品线丰富、正在进行工业化生产试验、融资能力极强的万科领先优势将扩大。
万科等已将土地增值税影响反映到利润表中虽然,多数针对《通知》而发布公告的上市公司均提到已经按有关规定预交了土地增值税,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在报表尤其是在利润表中有所反映。
以陆家嘴(600663)为例,该公司于1月22日发布公告称“此前已按上海市税务管理部门的要求对应税项目按销售收入的1%预交了土地增值税,尚未进行清算。”然而从报表看,该公司截至到2006年三季度末尚未预交土地增值税。
相比之下,万科和金融街的数据更令人放心(表1)。不过,根据我们以前的分析,陆家嘴有隐藏利润的嫌疑(见本刊2006年第49期《陆家嘴手持巨额现金莫若分红》),因此大可不必担心其业绩大幅下滑,只是憧憬其土地储备巨额升值的投资者不免要失望了。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营业务税金主要包括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一般要占收入的5.5%。如果缴纳土地增值税,按规定应计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从表1中可以看到,金融街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收入的比为7.13%,远超过5.5%,而公司公告中也清楚地说明,“房产销售时已按规定预交了土地增值税,同时充分计提了土地增值税税金。”至于陆家嘴,公司甚至在会计政策披露中都未提到要交土地增值税。
三家上市公司2006年半年报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相关信息也充分的验证上述判断。
万科在半年报中将营业税以外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称为附加税,从表2中可以看到其附加税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比重远低于金融街,这可能是因为金融街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利润率更高而导致土地增值税税负较重,也有可能是因为会计处理不同。
表3可见金融街和万科2006年年中应交税金——土地增值税金额一为正一为负,表明金融街计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金额大于实际交的税,万科则反之,而2006年三季报的数据则表明万科三季度有更多已交的税金没有计入损益。
不过,万科公告中的一句话似可打消投资者的疑虑,“万科已按土地增值税相关政策和各地方政府规定,在房产实现销售的同时预交了土地增值税,并按相关规则,在以往年度业绩中作了相应的成本预提,同时还在新项目发展中考虑了相关因素。”另据媒体报道,2004至2006年,万科提留的准备金分别为4000万元、9000万元和3亿元。
从会计技术层面分析,万科的上述表示是成立的。按规定,企业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后即可确认销售收入,而其成本在项目决算完成前却只能靠估算,那么万科就是在这个环节将土地增值税因素考虑了进去,即其利润表已经反映了土地增值税对业绩的影响,只是万科和金融街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
既然如此,我们根据万科和金融街这类公司的财报数据预计其未来业绩时,就不必担心征收土地增值税会导致利润率下降。然而,如若考虑到有些公司利润表中并未反映土地增值税的影响,确有必要估算土地增值税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我们仍以万科为例。
我们首先假设表4中成本数并没有考虑土地增值税因素,则:扣除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成本+房地产开发成本)×(1+20%)+(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城建税+印花税),按照报表数据对上面公式中的数据进行估算时,需要注意税务口径与会计口径存在的差别。万科(母公司)并不从事具体的开发业务,因此其管理费用不可能作为扣除项目,而管理费用中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由于并无现金流出也得不到税务机关的承认。
其中,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成本+房地产开发成本以主营业务成本来估算;销售费用以营业费用来估算;管理费用以合并报表中管理费用-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母公司管理费用来估算;财务费用以报表中财务费用来估算;营业税+城建税+印花税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来估算。
这样,扣除项目=主营业务成本×1.2+期间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512539×1.2+(37260+47508-2093+13-18097+6605)+50043 =736286万元。
而增值额=收入-扣除项目=846003-736286 =109717万元,则增值额/扣除项目=109717/736286 =14.90%。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因此,如果万科的全部收入来自于一个楼盘或所有出售楼盘的增值额/扣除项目基本相同,则万科不会受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影响。
如果万科报表中的成本已经包含了预提的土地增值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假设其金额为3亿元,则万科有可能要交4.37亿元的土地增值税。
然而,所谓要交4.37亿元土地增值税是建立在收入来自一个楼盘或所有楼盘的情况相似的基础上的。如果公司的收入来自两个楼盘,其规模相似,而一个增值额略低于扣除项目的20%,另外一个则略高于20%,则要交的土地增值税将会锐减近一半,也就是说在以公司财报估算土地增值税清算对业绩影响时,如果其增值额/扣除项目与20%的界限非常接近时,人们根本无法估计可能要交的税额。因此,部分市场分析人士以简单、粗糙的模型得出的估算结果,并不严谨,投资者最好不要依此进行投资。
房价有可能出现“真空地带”关于清算土地增值税对房价的影响,有房地产商叫嚣会加重开发商负担从而导致房价上涨,我们认为如果政策执行得力,普通住宅价格反倒有可能因此而下降。
假设有这样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收入来自一个楼盘,其开发成本为5亿元,各项费用为1亿元,税金占收入比为5.5%。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如果提高房价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敏感性分析显示,在楼盘销售收入达到8.99亿元时(情景2),公司恰好不用交土地增值税,其毛利率为44.40%,税后利润率为18.62%,应该说这样的利润率在上市公司中已经属于相当高的水平。当然,如果各项费用占成本和费用的比例不同,这一毛利率水平会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这一点可从部分券商和万科的估算结果处得到验证。
然而如果公司继续提高售价,就会发现收入上升而利润下降,如情景3所示,直至收入上升到9.67亿元、与8.99亿相比上升了7.56%时,利润才可以重新达到原来的水平(情景4)。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增值额是否超过扣除项目的20%为一临界点,低于临界点免征土地增值税,而高于临界点则全额征收。
从理论上讲,公司会避免将售价定在收入在8.99亿至9.67亿元之间,毕竟价格低更利于楼盘迅速售出,这样房价就会出现一条“真空地带”。当然,如果公司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润仍可继续提高售价,这样其土地增值税负担会越来越重,以情景7和情景8作个比较可发现,情景8下毛利率最高,但其利润率还低于情景7。
万科的领先优势将扩大国税总局清算土地增值税的政策显示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鉴于其对高毛利率企业的影响更大,因此可以预期会有更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来将以提高资产周转率的方式来弥补销售利润率方面的损失,而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在本刊2006年第33期封面文章《万科:中国帕尔迪》中我们写道,“实施类似帕尔迪的战略则意味着企业会通过开发更多的楼盘以满足需求,同时不追求在单一楼盘上获取高额利润。对政府、对供应商、对购房者来说,这样的企业无疑会更受欢迎。”显然,立志成为中国帕尔迪的万科会在以后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此前,万科曾讲过超过25%利润的生意不做,理由就是习惯了暴利之后,5%利润的事情就不会做了。可以想象,以往做惯豪宅的企业做普通住宅多少会有个适应过程,而对产品线丰富却又以普通住宅为主的万科来说,如果因为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而将豪宅改为普通住宅可能非常自然。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对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上市公司更不利,其理由无非是廉价获得的土地在建成项目时会交更多的税。这似乎很荒谬,因为无论如何有地比没地好、取得土地的价格低比高好。其实,这是因为这些市场人士在利用NAV(Net Asset Value,资产净值)指标对地产公司估值。
NAV是一个静态的指标,与之相比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更重要。无论如何,资金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既然土地增值税会减少公司的利润和现金流,企业想要达到当初的经营目标也就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预期,上市公司必须多开发些项目,只有这样,未来才能顺利地从市场上融到资,融资后就可以买更多的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问题是,手中没有多少土地储备的企业有多大的底气开发大量项目呢?资金对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一些地产商准备联合“上书”,“希望能考虑一下企业的生存问题。”在这篇报道中,却又有这样的描述,“知情人士一般判断上海土地增值额大多远远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50%。上述的一家房地产商也支持这一判断。‘只多不少!很多项目超过了300%以上!’”300%意味着什么?根据上面表6的测算,意味着毛利率高达86.07%!这样的企业仍会有生存问题,只能说明其资金链出现了问题。与之相比,上市公司多数公告称土地增值税对其影响不大,说明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的上市房地产企业由于运作更规范、财务更健康而在这场风暴中更具抗击力,作为其中佼佼者的万科就更不用说了。
对万科来讲,土地增值税清算还有一个独特的作用——加速其工业化生产理想的实现。2007年,万科将在上海新里程二期用工厂化的方式正式开工建设两栋18层的高层住宅。作为房地产行业工业化生产的先行者,万科此举的背后是在现有的中国廉价劳动力市场格局下工业化生产成本过高。因此,推行工业化生产对万科意味着短期业绩将受影响,尽管从长期看这样做能够提高建筑质量、加快开发速度。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在其《创造股东价值的十条原则》中将“制定能使公司预期价值最大化的战略决策,哪怕近期收益可能因此而降低”列为第二条,足见其重要性和艰难。
我们认为,土地增值税政策为万科今后加快工业化生产试验及大规模地推行创造了条件,产品序列从“蚂蚁工房”到“十七英里”海边别墅的万科,一定可以找到这样的项目:使用工业化生产方式虽然提高了开发成本,却因此可以不交或少交土地增值税,最终项目利润不受或只受到很小的影响。这样,万科的管理层就不会因此而承受资本市场的压力。而一旦工业化生产成功了,万科就可以巩固并扩大其行业领先优势,对长期投资者而言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Saturday, January 3, 2009
第壹流:中國人的光榮
2009/01/01
文:蔡東豪
一個月前電台拍檔劉少坤在節目介紹一篇文章,文章部分內容震撼至令我墮入其中,一直思考著,我把所想的整理後介紹給讀者。這篇文章是麥堅時企管顧問Gordon Orr在《麥堅時季刊》撰寫的《Seven Ways China Might Surprise in 2009》,其中一個預言是中國政府宣佈2020年全國一半車輛用電池發動,並立即投放數以百億元做電動車科研。這個預言大膽至極,不要說全國一半車輛,即使只是一成也有機會改變中國以至全球政治、經濟、環保等領域。
電動車是汽車工業的烏托邦,幾十年來不斷有人研究,但成果一直欠奉,至今仍未有汽車生產商能推出價廉物美的電動車。大家可想像到,製造汽車是複雜和需要龐大投資的工業,由外行人去推動電動車發展,成功機會微乎其微,但由汽車業自行推動卻出現矛盾︰假如電動車真的普及起來,現有燃油車相關資產可能一文不值,即「倒自己米」,因此汽車業界對電動車發展一直以來的態度是愛理不理,一方面做些少功夫應酬環保分子,另一方面確保電動車停留於實驗階段。
全球汽車業現陷於危機,主因除了經濟不景和油價波動,最重要是生產商態度傲慢,漠視消費者對汽車要求的轉變,只顧製造耗油量大的車輛,碰上油價急升和環保意識抬頭,令生產出來的汽車跟市場脫節。面對危機,汽車生產商醒覺到發展電動車是刻不容緩。
汽車業在發展中國家處於起步階段,所背負的燃油車包袱較輕,繞過發達國家燃油車發展路途,把資源專注於發展電動車,既合理又配合時勢。有一個科技詞語形容這類跳級式發展,叫Leap frogging,意思是後進參與者繞過現有較落後、較昂貴、效率偏低技術,直接跳向最新技術。最明顯例子是發展中國家電訊市場沒走過固網電話之路,一步就跳進流動電話階段。
發展中國家的汽車業,論規模,中國最龐大,她的燃油車包袱其實不輕。可是細看之下,這個包袱不只單由中國背負。中國汽車業已有二十多年歷史,行業由中外合資企業壟斷,所說的中外合資,一直以來生產技術由外方提供,中方只配合技術以外範疇。這些年來外方一直不願意轉移核心技術到合資企業,中國汽車業實在由外資汽車企業控制著。近年中資企業頻頻走出去收購外國破產車廠,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生產技術。因此,中國汽車業所受到的打擊,短期經濟損失有外資企業分擔,長期經濟果實卻可獨自享用。
中國是全球最大石油入口國之一,對石油需求將不斷上升。近年中國不惜老遠跑到非洲、中亞等地開拓石油資源,無非是不想過於依賴傳統石油出產國。可是,在蘇丹、尼日利亞等政權不穩國家進行石油工程,中國一直負上間接幫助暴政罪名,不停受發達國家道德衞士批評;一心只想開拓石油來源,卻惹來滿城風雨,中國有苦自己知。石油政治已成為所有國家領導層最煩惱課題。假如發展電動車可大幅減低對石油入口的依賴,又可避免犯上政冶不正確罪名,對國家領導人來說是美妙音樂。
香港政府推行政策面對最大的阻力來自財閥,由財閥組成的利益集團經過幾十年千錘百煉,已成為一頭猛獸。由港英到特區政府,施政單位或是默許、或是出手一起幹、或是委屈至「眼淚在心裏流」,跟財閥關係已到了難捨難分境界。相反中國政府推行政策,特別是環保這類牽涉龐大商業利益的政策,不時顯出無後顧之憂的決心,出手乾淨利落。全力推動電動車發展,中國將一躍成為全球環保道德霸主。
麥堅時的預言是2020年中國一半車輛是電動車。從零開始,這目標看似遙遠,但有誰敢質疑中國下定決心後的一股力量?問題是中國政府是否願意這樣做。政治上,中國可減低對石油依賴,提高國家穩定性;經濟上,損失有數得計,受重創的大都是中外合資車廠,現在鼓勵企業提早轉型,長遠未必是壞事;環保上,推動電動車是無可置疑的趨勢。當其他國家左顧右盼,得個講字的時候,今年中國率先向全球宣佈,將不惜代價Do The Right Thing,全國支持電動車工業。我期待這一天來臨,這真正是中國人的光榮。
究竟電動車的目標數量是一半或一成已不重要,這宣佈將影響全世界。有一間香港上市公司身處這驚天動地轉變中,下星期介紹。
文:蔡東豪
一個月前電台拍檔劉少坤在節目介紹一篇文章,文章部分內容震撼至令我墮入其中,一直思考著,我把所想的整理後介紹給讀者。這篇文章是麥堅時企管顧問Gordon Orr在《麥堅時季刊》撰寫的《Seven Ways China Might Surprise in 2009》,其中一個預言是中國政府宣佈2020年全國一半車輛用電池發動,並立即投放數以百億元做電動車科研。這個預言大膽至極,不要說全國一半車輛,即使只是一成也有機會改變中國以至全球政治、經濟、環保等領域。
電動車是汽車工業的烏托邦,幾十年來不斷有人研究,但成果一直欠奉,至今仍未有汽車生產商能推出價廉物美的電動車。大家可想像到,製造汽車是複雜和需要龐大投資的工業,由外行人去推動電動車發展,成功機會微乎其微,但由汽車業自行推動卻出現矛盾︰假如電動車真的普及起來,現有燃油車相關資產可能一文不值,即「倒自己米」,因此汽車業界對電動車發展一直以來的態度是愛理不理,一方面做些少功夫應酬環保分子,另一方面確保電動車停留於實驗階段。
全球汽車業現陷於危機,主因除了經濟不景和油價波動,最重要是生產商態度傲慢,漠視消費者對汽車要求的轉變,只顧製造耗油量大的車輛,碰上油價急升和環保意識抬頭,令生產出來的汽車跟市場脫節。面對危機,汽車生產商醒覺到發展電動車是刻不容緩。
汽車業在發展中國家處於起步階段,所背負的燃油車包袱較輕,繞過發達國家燃油車發展路途,把資源專注於發展電動車,既合理又配合時勢。有一個科技詞語形容這類跳級式發展,叫Leap frogging,意思是後進參與者繞過現有較落後、較昂貴、效率偏低技術,直接跳向最新技術。最明顯例子是發展中國家電訊市場沒走過固網電話之路,一步就跳進流動電話階段。
發展中國家的汽車業,論規模,中國最龐大,她的燃油車包袱其實不輕。可是細看之下,這個包袱不只單由中國背負。中國汽車業已有二十多年歷史,行業由中外合資企業壟斷,所說的中外合資,一直以來生產技術由外方提供,中方只配合技術以外範疇。這些年來外方一直不願意轉移核心技術到合資企業,中國汽車業實在由外資汽車企業控制著。近年中資企業頻頻走出去收購外國破產車廠,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生產技術。因此,中國汽車業所受到的打擊,短期經濟損失有外資企業分擔,長期經濟果實卻可獨自享用。
中國是全球最大石油入口國之一,對石油需求將不斷上升。近年中國不惜老遠跑到非洲、中亞等地開拓石油資源,無非是不想過於依賴傳統石油出產國。可是,在蘇丹、尼日利亞等政權不穩國家進行石油工程,中國一直負上間接幫助暴政罪名,不停受發達國家道德衞士批評;一心只想開拓石油來源,卻惹來滿城風雨,中國有苦自己知。石油政治已成為所有國家領導層最煩惱課題。假如發展電動車可大幅減低對石油入口的依賴,又可避免犯上政冶不正確罪名,對國家領導人來說是美妙音樂。
香港政府推行政策面對最大的阻力來自財閥,由財閥組成的利益集團經過幾十年千錘百煉,已成為一頭猛獸。由港英到特區政府,施政單位或是默許、或是出手一起幹、或是委屈至「眼淚在心裏流」,跟財閥關係已到了難捨難分境界。相反中國政府推行政策,特別是環保這類牽涉龐大商業利益的政策,不時顯出無後顧之憂的決心,出手乾淨利落。全力推動電動車發展,中國將一躍成為全球環保道德霸主。
麥堅時的預言是2020年中國一半車輛是電動車。從零開始,這目標看似遙遠,但有誰敢質疑中國下定決心後的一股力量?問題是中國政府是否願意這樣做。政治上,中國可減低對石油依賴,提高國家穩定性;經濟上,損失有數得計,受重創的大都是中外合資車廠,現在鼓勵企業提早轉型,長遠未必是壞事;環保上,推動電動車是無可置疑的趨勢。當其他國家左顧右盼,得個講字的時候,今年中國率先向全球宣佈,將不惜代價Do The Right Thing,全國支持電動車工業。我期待這一天來臨,這真正是中國人的光榮。
究竟電動車的目標數量是一半或一成已不重要,這宣佈將影響全世界。有一間香港上市公司身處這驚天動地轉變中,下星期介紹。
Subscribe to:
Posts (Atom)